惠阳加快淡水老城历史文化街区升级改造

植入文旅新业态 体验老城慢生活

惠州日报2022年01月10日

复兴淡水老城整体构建“1113”空间发展大格局。

淡水老街经过综合整治,初步还原了传统风貌。

淡水老城珍藏了不少老惠阳人的回忆。

在 淡水老城生活9年多的杨若华,是珍合饼家的负责人,自从嫁入淡水后一直生活在这里。一条条古老的石板路,一座座古老的历史建筑,一间间传统老行当店铺,杨若华对淡水老城十分喜欢,亲手绘制了一张淡水老城游玩的路线图。活化淡水老城的文物建筑,弘扬客家传统文化,她一直期待着整个淡水老城打造成为文旅网红打卡胜地。

加快淡水老城历史文化街区升级改造,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新型消费集聚区,已经写入了惠阳区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2月,《惠阳淡水老城文化旅游休闲区总体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提出构建“三个共生”,打造“四宜老城”的复兴淡水老城理念,整体构建“1113”大格局,规划区域扩大至1.635平方公里,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以老城文化体验为核心、多元文化共生的“老城慢生活”体验目的地。

千年古圩人文底蕴深厚

沿着淡水河水流自西往东,穿过淡水铁桥,就到了淡水老城最热闹的地方——桥头市场,仅存的淡水老城墙也在这个位置,如今仅剩下一段残垣。走过淡水老城墙,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弯窄的巷道,一排排老房屋沿街而立,斑驳的墙体布满了苔藓,与远处崭新的高楼大厦形成了鲜明对比。

2014年,作为惠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淡水老街经过综合整治,正义街、大鱼街、水巷街、米街、猪行街等10条老街巷完成了青石板铺装,原有的残旧电表和线路也陆续改造完毕,但其整体范围和区域基本没变,初步还原了老淡水传统风貌。

刚刚公布的第三批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的50条线路中,“惠阳将军故里之旅”名列其中,位于淡水老城的“淡水老城墙”“淡水祖庙”成为这条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睹千年老街必不可少的游览地点。

依水而生,因水而兴,逐水而居。自古以来,古人就对“水”有解不开的情结。千年以前,淡水因有便利的水路、温和的气候、肥沃的土地,先民在淡水河边渔猎耕织,繁衍生息。

相传在宋末年间,淡水只是一个小小圩场,名为“上墟”,后改名“锅笃镇”。到了明朝,为了警卫海疆,设置淡水卫城,至清朝乾隆初期,这里形成了较大的集镇,改为淡水墟,设立“司署”和盐大使,管理归善县沿海一带的盐业生产,圩市设在上下淮(今淡水桥头市场一带)。惠州盐业生产就此有了长足发展,拥有盐场六处,即淡水、大洲、碧甲、稀白、石桥、小靖,故而又称淡水是“依河而生,因渔盐而盛”。

鸦片战争后,淡水成为惠阳和香港贸易进出口的地方,商业贸易发展较快,形成了大鱼街、猪行街、灯笼街和米街等商品交易专业街道。

淡水老城紧邻淡水河,是天然的码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淡水河上有多个码头,物流兴旺,大米、土特产等货物在淡水老街集散,通过水路运送到珠三角各地,是当时惠阳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繁华的商贸流通,带旺了淡水老城,其中珍合楼算是当时最高档的酒楼,商贾如云,常常出现一位难求的盛况。今年75岁的李锦添是土生土长的老淡水人,年轻时跟着父辈在老街里的九头王街从事酿酒、卖酒生意。父辈与其他生意上的伙伴交情深厚,时常到珍合楼吃饭喝酒,年轻的李锦添也就有了“蹭饭”的机会。

李锦添回忆,在他小时候,停泊在淡水河等待卸货的船只,延绵排了100多米,很是壮观,码头成为淡水最为热闹和繁忙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发展,淡水老街商贸发展愈加成熟,但因为各种因素,尤其崇雅、土湖等商圈崛起和互联网电商兴起,淡水老街也走向了衰落。

宁静的老街留下了曾经辉煌的印记。

因鱼盐而盛的淡水,如今已无迹可寻,但淡水老城还保留着许多可以追寻的记忆。据统计,淡水老城区有历史街道72条、历史建筑105栋,还有历史感浓厚的淡水城墙遗址、新中国成立前来往商客必住的邓平旅馆以及门庭若市的百年老店珍合楼等。自古以来,老城内人才辈出,旧时的淡水有铁湖书院、崇雅书院(崇雅中学前身),当时“铁笔御史”邓承修在此创立崇雅书院,书院培育了邓仲元、邓演达、叶挺等彪炳史册的英才。

活化淡水老城宜深挖特有文化底蕴

梳理国内古城古镇的旅游开发和发展历程,总共经历3个发展阶段,也因此呈现3种不同的旅游发展模式。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最早开发旅游的江南六大古镇为代表——周庄、同里、甪直、西塘、乌镇(东栅)、南浔等,是文化观光型旅游发展模式,属于1.0阶段。这种模式以“两变工程”为引领,“门票经济”是核心,重文化观光轻商业运营,游客停留时间短,基本不过夜,仅能够满足游客最基础的观光需求。

2000年之后,以乌镇(西栅)、丽江古镇等为代表,在上一代古镇的影响和休闲度假大潮带动下,主动将文化与商业结合,引入休闲商业属性的餐饮、住宿、娱乐等业态,逐渐发展成区域性重要休闲度假目的地。这类型古城古镇属于2.0阶段,存在文化商业同质化问题突出,大量异地商品、文化、趋利生意人进入,造成本地文化空心化和虚假化,古城古镇原真文化的魅力逐渐消失,进而影响古城古镇的可持续化发展。

古城古镇的3.0阶段则以乌镇二期、北京古北水镇等为代表,属于古镇形态的主题公园,整体产权开发,复合多元经营,度假商务并重,资产全面升级,是一个集诸多娱乐、休闲要素和服务设施接待于一体的现代旅游目的地。

以乌镇二期为例,运营方买断产权,把原住民迁出,然后把原来的房子拆后重建,按照原来文化遗存的风貌和结构的复建物,模拟古镇生产、生活场景,并在其中配置了表演节目、观光景点和度假酒店。乌镇二期收取门票,兼顾观光和度假,凭空创造了一种古代小镇的生活场景,这种模式已经完全复制到北京的司马台长城脚下,古北水镇也是一个创造出来的“乌镇”。

在文旅融合的行业发展大势下,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更加追求独特的文化体验,自带文化底蕴的古镇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但也应该看到,古城古镇的文旅项目发展,普遍存在同质化严重、过度商业化、产品较单一等问题,游客的直面感官是千镇一面,也加剧了古城古镇之间的竞争,弱化整体吸引力。

去年8月,惠阳曾召开了一场“淡水老城保护和发展”主题沙龙,围绕“淡水老城如何有效保护、文旅业态如何发展布局、如何发展老城夜间经济、内外交通瓶颈如何破题、历史街巷及传统房屋如何活化、社区如何参与老城发展”等六大问题,听取惠阳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

市人大代表曾克勤在座谈会上建议,开发淡水老城要找准定位,切忌遍地开花,要先广泛挖掘淡水老城有温度、有情怀的故事,筛选有代表性的内容规划建设,以点带面串联起来发展。惠阳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罗东说,淡水老城几乎每一栋、每条街巷都有故事,这些是吸引游客的宝贵资源,是聚拢人气的“传家宝”,开发淡水老城要给老城文化预留空间,如建设老城文化展示馆。

裕华集团副总经理刘家荣是土生土长的淡水人,热爱淡水老城,经常到老城寻找美食,他认为停车难是开发淡水老城亟待解决的问题。他建议,将惠阳非遗文化集中到老城展示,利用互动体验式的手工作坊,让游客在传统手工艺中感受老城文脉,让经典“活”起来。

确定4.0版本生活体验式旅游开发

未来,文旅古城古镇项目将朝着定位差异化、商业适度化、功能复合化的方向发展,淡水老城将打造4.0版本的生活体验型旅游发展模式,注重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协调发展,既重视文化旅游的发展,以此作为淡水老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对引入的新业态、要素、产品和人口进行筛选,控制在空间承载力和精神承受力范围之内,且能促进当地文化传承与发展。

根据《惠阳淡水老城文化旅游休闲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复兴淡水老城的理念是构建“三个共生”,打造“四宜老城”。淡水老城规划区域北部区域扩容,向淡水河、淡澳河两岸拓展,从现有0.412平方公里扩大至1.653平方公里,整体构建“1113”大格局,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以老城文化体验为核心,多元文化共生的“老城慢生活”体验目的地。

对淡水老城的规划区域以功能为导向,构建商贸休闲旅游区、名人文教研学区、传统文化体验区、客家民居生活区等四大功能分区。同时,实施“街区提升、经典重塑”措施,打造“八景七十二街巷”的淡水老城景点体系,水巷街、猪行街等7条街巷将先行示范,植入文旅业态,走出一条“产业驱动街巷复兴”的创新路径。

停车难、业态旧等问题是开发淡水老城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惠阳提出从5个方面着手,即完善交通集散、文化保护利用、构建产业体系、创新管理运营、加强社区参与等措施,破解开发淡水老城的问题。

对诟病较多的淡水老城交通问题,未来将构建大集散体系和小接驳体系,北部门户打造主要文旅综合集散门户;西门户的桥头市场及周边区域、东门户的两秀新居—厂房、南门户的猪行街入口作为次要集散门户。同时建设环淡水老城集散环线,从而解决老城的交通问题。

文化的保护利用则实施文旅融合“五变”工程,即文化资源变旅游景点、名人故居变文化窗口、工艺非遗变精品业态、民居建筑变文创基地、地方民宿变旅游节庆,盘活老城文化价值,打造城市文旅品牌。构建产业体系方面,文化创意、商业休闲、教育研学三大产业并驾齐驱,推动形成“3+9+N”文旅产业布局。

《总体规划》建议,惠阳可成立国有独资企业——淡水老城文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市场化运作主体,引进优质社会资本进行战略合作,参与混改投资,共同成立项目公司开展项目运营、招商宣传等,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充分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工作生活在淡水老城的社区居民,可以“就业创业、产权租赁、产权入股、监督建议”四大方式参与淡水老城开发建设,共享项目发展成果。

《总体规划》还建议,惠阳可在近期实施六大行动推进淡水老城改造升级,包括淡水街道老街改造工程一期、门户建设行动、八景重塑行动、街巷提升行动、文物保护行动、环境营造行动,其中重点推动一期商贸旅游休闲区建设和坝尾街改造,门户建设上优先推动西门建设,八景重塑构建“等你千年,遇见淡水”老城文旅品牌形象。

智库观察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胡卫华:

捆绑周边旅游资源 规划精品旅游路线

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本地游、周边游将是一个时期的主体市场。去年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对做好“十四五”时期的传承发展工程提出具体要求,提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做好淡水老城开发活化利用。

淡水老城如何打造老城市新活力的鲜活典范?以往城市更新大部分是大拆大建的房地产开发思路,如今要走文艺更新、走活化利用的道路,像惠阳资源优势并不是特别明显,对老城区的改造应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讨,提高站位,拓宽视野。

对比淡水老城周边的项目,跳出淡水老城看老城,要捆绑淡水周边的旅游资源,规划两日一夜、三天两夜的精品旅游路线。淡水老城可以作为主项目,周边也要打造特色项目,形成互补;瞄准深莞等周边大湾区城市的客户群,积极宣传推广,吸引这些具有强大消费力的游客前来体验淡水老城风情。

同时,要对淡水老城现有的业态进行深入分析与归类。除了居民自用房外,商业压力在哪里,如餐饮、酒店等是否能满足日后需求,这些都要做分析,为日后更新升级原有业态、引入新业态提供重要参考。

淡水老城开发活化利用还应梳理近一两年重点实施的项目,制定具体实施时间表,如基础性的工程先做,做出一些样板示范区域,建成之后起到筑巢引凤的效果,社会资本有信心了就会跟投到项目开发。

复兴淡水老城的理念

构建“三个共生”

居民生活与游客体验共生、社区更新与景区发展共生、在地文化与新业态共生

打造“四宜老城”

“宜居”老城、“宜文”老城、“宜游”老城、“宜创”老城

构建“1113”大格局

“一城一带”(淡水老城文化体验核、淡水河—淡澳河滨水休闲带)、“一主三副”(北部—文旅综合集散门户,西门户、南门户、东门户)

本版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黄尉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