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抒写也能 遇见“生命的怒放”
欣喜地阅读惠州作家林晓燕和陈小燕合著的作品集《生命的怒放》,感触很多。当下,在文艺界,关于传统笔墨的探究,多见于书画界,少见于文学界。其实,传统笔墨乃至其所支撑的笔墨精神,乃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大力弘扬的。传统的笔墨产生技法、写法,最终超越单纯的“笔墨之技”“写作之法”,孕育而生一种“笔墨精神”。笔墨并不仅仅是绘画的构成手段,还是画家精神格调的标志,抽象的笔墨之间,有画家的才情学养,也隐喻着画家的生命状态。关于文学创作,也可作如是观。文学创作中的笔墨精神,应该大部分源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文关怀”“悲悯情怀”等等。当然,今天的笔墨精神,应该来自传统而懂得扬弃,遵循传统而敢于活用,也就是“笔墨当随时代”。而对于普通的业余作者而言,他们的书写对象和题材不会很“高大上”,也不是热点话题和宏大主旨,大多数时候,笔墨精神更多体现为从庸常的生活中发现闪光点、从繁杂的世界中学会提纯,在崇高化之外寻找平凡化的普遍价值。
林晓燕和陈小燕的《生命的怒放》较好体现了这种普通作者的笔墨精神。在作者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清光绪五年(1879)上海第一次使用引擎发电机后,近40年之后的惠州,惠阳县商办惠东电灯公司正式成立,一盏盏点灯照亮了惠州这座岭南小城前行的道路;1961年9月,惠州第一个自来水厂桥西水厂建成投产,一部分惠州人用上了自来水……这些与惠州城市发展有关的记载,对于大多数土生土长的惠州人或者后来的新惠州人来说,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认知这座城市,获得一种源于生活又能超越生活的心理价值体验和精神上的皈依感。
对大自然、日常生活的感观和感悟的书写,在《生命的怒放》中占有较大篇幅。大家都知道,平常之事最难写,如我们司空见惯的亲情、友情、景物、临时性场景和随机性交流等。这类作品非常多,也很难出新出彩。难能可贵的是,在作者的笔下,总能够找到作品的“文眼”,让读者产生感悟和共鸣的空间。在《上海印象》一文中,作者写道:“老字号、老建筑在默默述说,述说历史的沧桑巨变,一去不复还的光彩留下色彩斑斑……”一座现代化都市在行进的过程中告别传统的留恋跃然纸上;在《苏州掠影》一文中,作者写道:“亮灯,从右边的小房间走出两个人,男子身着长衫唐装,手执二胡,女子执琵琶,身穿旗袍,款款向我们走来……”传统与现代,日常与艺术,就这样不经意交融在一起。她们的很多篇章,就是这样淡墨青衫,却也自得体悟。
林晓燕曾经是陈小燕的老师,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和陈小燕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如今,两只燕子比翼齐飞,共同推出作品集,成为佳话,可喜可贺,也希望她们将来能够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
(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