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挖掘港口资源潜力以港兴城以城带港
碧甲港打造物流港 大澳塘建设旅游港

碧甲港一角。

稔平半岛的热闹生活区。 本组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蔡伟健 赖金朗 摄
惠 东既是山区县,也是海洋大县。全县海岸线长218.3公里,拥有碧甲码头、大澳塘码头等国家一类口岸。浩瀚无垠的大海,赋予惠东巨大的活力,也给惠东未来的发展带来巨大潜力。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海陆空铁”多式联运无缝衔接,打造大湾区乃至全国南北出海新通道。而日前召开的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港口做大做强,完善港口集疏运条件,实施荃湾、东联及碧甲港区进港航道等级提升工程。去年,中国共产党惠东县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提出:实施“向海图强”战略,强化经略海洋意识,建立健全匹配产业发展功能定位的运输体系,将碧甲港打造成物流港、大澳塘建设成旅游港。
目标明确,蓝图绘就,惠东紧抓机遇,顺势作为。去年底,惠东县人民政府与惠州市港口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使得惠东港区的开发建设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与此同时,该县还将充分挖掘港口资源潜力,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港口资源整合,谋划发展仓储物流、邮轮航线及游艇自由行等。
作为我市四大港区中最具潜力的惠东港区,拥有碧甲、大澳塘以及高洋尾等三个口岸,其中以碧甲口岸条件最为成熟。市港投集团主要负责人透露,市政府确定将碧甲港全力打造成政府主导的主力港区,成为继荃湾港后我市另一个出海口。围绕惠东县未来发展新能源、高新科技以及旅游产业,市港投集团将合理布局临港产业园。“以港兴城,以城带港”,港产城一体化将激活惠东港口经济,助力惠东重返一流。
特点 碧甲港是天然深水港,适合开发10万~20万吨航道
港口是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一种战略性资源,也是城市对外开放、向外发展的重要抓手。随着惠州港的建设,我市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东部重要的港口城市。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惠州港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港四区”格局,分别为荃湾港区、东马港区、惠东港区和内河港区。而惠东港区有碧甲、大澳塘以及高洋尾三个口岸,其中以碧甲口岸最具代表。碧甲港位于惠东县平海镇,是天然的深水港,碧甲码头是惠州南部地区海运进出口的重要口岸。
据介绍,碧甲港湾宽阔平静,无硬底,通港航道区水深20米以上,适合开发10万~20万吨的航道。碧甲码头港区面积60亩,占用岸线250米。惠东港区碧甲作业区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1996年建成碧甲沙湾综合码头有限公司3个通用散货泊位,2009年建成平海电厂及配套7万吨级煤码头(2013年经交通运输部竣工验收,可靠泊10万吨级船舶)。碧甲航道为全潮7万吨级、乘潮10万吨级的深水航道。
碧甲港的发展潜力引起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并纷纷出谋献策。早在2018年,何大钢等省人大代表提出《关于加快惠东碧甲港口发展的建议》。同年7月,惠州市政府公布关于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788号建议复函认为,何大钢等省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对推进惠州港的建设和发展、打造亿吨大港,具有帮助和指导作用。
目前,惠东港区发展定位为绿色港口、蓝色海洋经济示范区。《惠州港总体规划(沿海部分)》提到,碧甲作业区主要为临港碧甲工业区提供港口配套服务以及承担惠东等地经济发展所需货物装卸任务等两大功能。
天然的深水航道,地处粤港澳大湾区金角银边,紧邻香港、深圳……让碧甲海港成为目前全市乃至全省不可多得的“黄金港”,魅力无限,潜力巨大。
规划
碧甲港区建设LNG储运集散中心和国际智慧冷链交易基地
2019年编制完成的《惠东县临港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研究》显示,未来一段时期,惠东县将以能源运输为重点振兴发展碧甲港区,完善港口发展建设规划,明确港口发展功能定位,加大港口码头、航道、仓储、堆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现代港口集疏运体系,积极开辟更多国际航线,提高港口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标准化、智慧化水平。实施港区联动、海港空港联动,规划建设LNG储运集散中心和国际智慧冷链交易基地,发展冷链供应链、跨境电商、检验检测、进出口贸易、期货交易等新业态。
同时,盘整利用平海镇碧甲港区现有土地及东北侧低丘缓坡地,集聚发展LNG接收站、天然气电厂和LNG储运集散中心,规划布局新的LNG接收站及氢能等新能源产业,培育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源装备制造、海洋电子制造等海洋装备制造业。
优化提升港口大澳塘作业区航运功能。探索启动惠州邮轮母港休闲旅游港建设发展邮轮游艇游。推进大澳塘码头逐步向游艇码头转型,根据产业发展需求,适时择地规划改建为旅游客运码头及微游轮停靠港。提升金融街国际游艇会、合正东部湾游艇码头、十里银滩游艇码头等建设水平,规划建设桑洲岛、三角洲岛等游艇码头,建设“居游”结合的游艇旅游城、游艇小镇和游艇俱乐部。探索建设邮轮母港休闲旅游港和游艇保税仓,全力推进香港-深圳-惠州-汕尾海上旅游航线开发、建设和自由行,形成港深惠汕1小时水上休闲旅游观光+通勤圈。
在此基础上,提升港口综合服务功能。全力推进碧甲港区LNG26万立方米专用码头、太平岭核电重件专用码头、碧甲港主航道扩建工程等港口重点项目建设,提升亚婆角装卸点、盐洲装卸点等装卸运输能力。建设完善港口仓储物流设施。
“惠东港区未来迫切需要配套建设疏港通道,同时,加强港区的储备用地。”惠东县交通运输局港铁管理股股长廖剑平介绍说,特别是疏港通道目前比较缺失。以碧甲港为例,按照15万吨巨轮深水港条件测算,每天抵港集装箱达2万多个,这么多的集装箱如果没有相应的疏港通道及时运送出去,就好像人患上脑梗阻,陷入瘫痪状态。
纽带
开发利用碧甲港有力促进农旅等产业发展
碧甲港地处稔平半岛腹地,碧甲港的有效开发利用,将大大促进惠东农业、旅游等各种产业的繁荣发展。
惠州市港口投资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欧阳庆介绍,惠东将成为港口资源开发的主战场,从全市层面上看,城市互动具备良好临港产业基础。市政府已经明确表示全力以赴规划建设开发运营碧甲港口,连片打造大澳塘等口岸,将惠东港区打造成深圳太子湾那样的邮轮母港,成为邮轮挂靠点,带旺人气,从而促进滨海旅游产业的发展。
目前,随着惠州市新材料产业园和惠东产业转移园的不断建设,新材料、数字经济、先进制造等产业集群正稳步推进。加上该县的现代农业、商贸物流、制鞋等特色产业,迫切需要配套相应的海港运输,碧甲港的开发利用正占据着天时优势。发挥空港、海港、高铁站的辐射带动优势,谋划打造空港经济圈、海港经济圈和高铁新城经济圈,无疑对上述各产业的稳步发展起着重要促进作用。
此外,围绕惠东的实际,惠州市港口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未来将聚焦新能源、高新科技以及旅游等三方面布局临港产业园。据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谋划新能源发展,打造海上风电母港,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发展。
惠东是粮食大县,但农产品销售情况并不十分理想。为有效促进当地农产品畅销,惠东港口资源在开发时,初步设想在港区打造一个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让惠东生产的农产品可以通过海运销售到内地乃至走向国际。目前,惠州市港口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后续规划4平方公里的临港产业园区,市属有关职能部门已做好了控规。同时,对整个惠东县的海岸线进行统筹,规划海上客运航线。据介绍,海上航线将首先开通大亚湾湾区内的航线,然后视条件逐步开通深圳蛇口以及港澳航线。
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成立市一级为主导的统筹指挥机构
作为一个城市重要战略资源,港口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临港产业的布局更要合理。
海运相比其他交通方式成本更加低廉,借助完善的海上航道,进一步开发惠东港区,将直接打通南北通道,构建海陆空交通运输网络。
其次,利用稔平半岛现有的LNG冷能,打造一个高山滑雪旅游区。在新能源、高新科技以及旅游业的助力下,完成临港产业园建设,继而将碧甲港打造成综合性深水港口。在临港产业园的带动下,辐射整个惠东乃至周边城市,惠东将成为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的中心。
惠东港区的开发在稳步推进。“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未来港口开发的统一管理问题。”惠州市港口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成立市一级为主导的统筹指挥机构,从而协调各个部门有效开展国土规划、交通、能源及征地拆迁等方面的工作。同时,加大港口配套设施建设,使惠东港较快时间内实现大的经济效应,并合理规划口岸集疏运体系,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让铁路进港。
智库观察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梁乃锋:
开发惠东港区 做好“六个衔接”
海洋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经济资源,海洋运输以其独具的运力、较低的成本、通达的优势始终占据全球贸易运输方式的头把交椅,全球贸易中,90%依靠海洋运输。目前我市对外货物贸易中,主要依托深圳、东莞等港口实现进出口货物运输和清关,惠东“向海图强”,以建设开发碧甲港等为依托,“以港兴城,以城带港”,带动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将让惠东迎来新一轮发展。
惠东港口资源丰富,属天然良港,在整个东南沿海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进一步开发惠东港区,要重点做好“六个衔接”:一是与大交通的衔接,特别是与空港、铁路港、公路的有效衔接,确保货物及时有效集结和疏散;二是与土地规划的衔接,海港吞吐能力大,货运周转有时间窗口,需要足够的码头、场站、堆场作为暂存区;三是与产业的衔接,要充分评估本地产业对海运进出口的依赖程度,做好港口建设、进出口检验检疫、清关一体化的设计,保障港口建设有足够的货源;四是与配套商贸流通体系衔接,目前我市缺乏大型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进出口退税等相对滞后,港口建设必须实现与商贸流通体系的充分衔接;五是与周边临近港口的衔接,要做好自身定位,与深圳盐田港、广州港、东莞虎门港口在功能上错位发展,形成特色;六是与城市发展的衔接,惠东是海洋大县,海洋旅游资源丰富,港口开发应该找到货物运输和商贸旅游的有机结合点,努力让港口开发成为带动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他山之石
宁波港: 港产城一体化推进
夜幕降临,浙江宁波舟山港灯火璀璨,塔吊林立。一艘艘巨轮满载而来,又向着大洋彼岸重新出发。不远处的宁波杭州湾新区,海洋经济飞速发展,让当年的一片滩涂蝶变为如今高质量发展的前湾新城。开放大平台崛起一个个大产业,以汽车产业为代表的“万亩千亿”平台型经济,如今已占到杭州湾新区产值的一半以上,一辆辆吉利汽车从这里经宁波舟山港漂洋过海远销世界。
宁波港是一个集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港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深水大港。现有生产性泊位309座,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60座。最大的有25万吨级原油码头,20万吨级的卸矿码头,第六代国际集装箱专用泊位以及5万吨级液体化工专用泊位,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
“十三五”以来,位于东部新城、占地面积不到0.1平方公里的宁波国际航运物流集聚区营业收入突破550亿元。宁波市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年产服装13亿件,产品远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亚洲最大的服装生产出口基地。同时,当地农民也以宁波港为纽带,大力发展两头在外的外向高效益农业。宁波生产的园艺型青瓜、草莓、西红柿等农副产品,仅24个小时,就可端上一海之隔的日本、韩国消费者的餐桌上,被称为国际市场的“菜篮子”工程。
从港口到产业,从产业到城市,港产城一体化推进、全面融合发展。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赖金朗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蔡伟健 赖金朗 李向英 通讯员叶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