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去年新增市场主体超14万户
充满活力、庞大的市场主体是新增就业、保障民生的有力支撑,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呵护市场主体。去年以来,惠州立足放宽准入、畅通退出、优化服务,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帮助企业纾困,优化创新环境。截至去年12月31日,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784693户,其中新登记市场主体147986户,同比增长15.16%。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不断加码
市场主体有活力,源自于在惠州设立企业成本不断降低,企业对惠州投资信心不断增强,这离不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不断加码。2012年,惠州市率先开展注册资本认缴制改革,进行商事制度改革试点,实行“先照后证”、注册资本认缴制、“一址多照、一照多址”等改革,企业登记门槛大幅放宽。2018年,全市实有市场主体突破55万户。去年,惠州市市场监管局进一步压缩商事登记时限,除设立登记业务外,市局其他商事登记业务率先实现1个工作日内办结。
去年我市持续推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新举措:推广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窗通取”服务,实现照、章、户、税等多项业务联办、一次办好、一日办结;深化企业退出便利化改革,优化注销登记程序,推行简易注销登记制度,积极推广“企业注销网上服务专区”,为企业办理社保、商务、市场监管、税务、海关等注销业务提供一站式服务;大力推进商事登记信息化进程,在“湾区通办政务便民自助服务终端”上线了营业执照、核准通知书和企业机读资料等自助打印功能,实现就近办理、网上办理、异地可办,进一步提升了市场主体登记便利化程度。
提高商事登记效率和便利化程度
惠州的营商环境优不优?市场主体最有发言权。去年11月,TCL通力电子(惠州)有限公司申请办理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但由于办理此类业务需要准备的材料多,涉及人员多,为了避免企业因保留名称失效而需要重新向国家局申请(该公司名称涉及不冠行政区划名称,需由国家局核准),市市场监管局注册科工作人员开启绿色通道,加快为企业审核资料,顺利为企业办理了股改业务。
记者了解到,我市已经试行住所(经营场所)自主承诺申报制度,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事主体无需提交房产证、租赁合同等住所证明,改由商事主体申请人提交《商事主体住所(经营场所)自主承诺申报信息表》《商事主体住所(经营场所)自主申报承诺书》作为住所证明材料,将住所登记“证明制”改为“承诺制”,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更多场地资源,提高商事登记效率和便利化程度。惠州日报记者谭琳
- 上一篇: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召开
- 下一篇:珠海杭州上海来(返)惠人员须报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