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到解读中华文化精神坐标
——读余秋雨《中国文脉》

继《文化苦旅》之后,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余秋雨再出精品。这本《中国文脉》系其文化散文的“集大成”之作,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在全面评析孔子、庄子、老子、屈原等一个个文化名人的文学价值的同时,对中国文化脉络和精神内核也给予了独到的解读。
重点撷取中国历代文化精英中的23位先哲
全书分为中国文脉、笔墨历史、走向大唐等23章。而最为精彩也最能代表余秋雨思想光华的,无疑是《中国文脉》这章。作家独具慧眼地从中国历代文化精英中重点撷取了孔子等23位先哲,在回溯他们生命历程和品读其代表作品的过程中,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积淀,为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再添新的注脚。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大多是各领风骚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不仅创立了自成一派的思想学说,形成了较为系统和成熟的理论体系,还在蔚为壮观的中华文化之巅上树立了一座座令人高山仰止的精神坐标。而盛载他们精神内核的语言和文字,在散发着思想光辉的同时,也极具文学的欣赏与传播价值。面对这些精神坐标,余秋雨没有一味在他们宏大壮阔的思想和哲学体系里“纠缠”,而是在领悟了其学术精髓之余,站在整个中国文脉的高度,对他们的代表作品在纵横对比中,从文体、文风、思想深度、艺术表现力等方面,揭示出他们的精神品质和文学意义。在此过程中,余秋雨始终保持着一种历史的清醒观和独立的研判性,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文脉”这一文化表述,并认为中国文脉就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他进而指出“品位决定等级,等级构成文脉”。
评析文化名人代表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美感
沿着这一方向,他将诸子百家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中国文脉气息进行了大胆的区分,以三个等级的方式,对他们排了座次。第一等级:庄子、孟子;第二等级:老子、孔子;第三等级:韩非子、墨子。为了论证这种观点,余秋雨分别从他们代表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美感,以及他们的社会影响和历史贡献,甚至在与同时代国外文化名人综合比对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彩的评析。比如,在解释为何要把老子和孔子放在第二等级时,作家就风趣地写道“把老子和孔子放在第二等级,实在有点委屈这两位精神巨匠了。我想他们本人都无心于自身的文学建树,但是,虽无心却有大建树。这便是天才,这便是伟大。”接着,他笔锋一转,冷静地剖析起二人在文脉上的优劣。他赞誉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其朴实而带正气的文风奠定了中国文脉最坚实的一种基调。而在评价老子时,余秋雨更是力排众议,他认为“老子更为奇绝,他以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不容外借,这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其独特的评判视角,新颖而别致的解读,在饶有兴趣间,使原本枯燥的理论说教和乏味的历史解读,顿时变得活色生香起来,在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由此揭示出中国文脉的独特意韵。
此外,书中的《笔墨历史》等其他篇幅,也各具特色,从历史的大漠深处,不断开掘着中国文脉这一宝贵的精神矿藏,将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和灿烂的中国文化深植于我们的心田,给人以春风化雨般的精神陶冶。
余秋雨对中国文脉的理解和把握,充分显示出他对中国文化的敬仰和担当,他对先哲们身上所表现出的文脉之风的解读,也寄寓着他对复兴中华文化的美好期冀。正如他在文章中所言“在目前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领域,应该重启文脉之思,重开严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由此,中华文化的复兴,才有可能。”意味深长的表白,一语道出了他写作本书的初衷,值得我们深思和警醒。
(刘昌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