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有所为”“老有所乐”驱散晚年焦虑
老年期本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后阶段,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焦虑症搅乱了越来越多老人晚年的祥和。焦虑症,分为慢性焦虑和急性焦虑两种形式,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理健康体检与调适科心理治疗师曾利芬表示,随着生活适应能力的下降,老年人身体状况减退,容易产生焦虑。
当心“黄昏心理”导致焦虑
曾利芬表示,导致老年人焦虑的心理原因有很多。其中“黄昏心理”备受关注,即因为丧偶、子女离家工作、自身年老体弱或罹患疾病,感到生活失去乐趣,对未来丧失信心,对任何人和事都怀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还有的老人对退休后的无所事事不能适应,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认为自己失去存在的价值。
张叔退休前是某单位的领导,退休在家后倍感焦虑,脾气暴躁,有时又显得沮丧失落。像张叔这样,有的老人退休后由于失去了职位带来的光环,自觉社会地位下降,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视。曾利芬表示,他们在产生无价值感的同时,有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现为发牢骚、埋怨或是自暴自弃等。
此外,还有些老年人对外界社会反感,有偏见,从而封闭自己。有些老年人既希望别人关心照顾,又害怕失望,于是常常拒绝与他人交往,因而会变得行为孤独、性情孤僻。
过度看病会导致焦虑持续
曾利芬表示,为了摆脱焦虑,很多老人依赖医院,依赖亲人。他们常在儿女们的簇拥下,一年四季往医院跑。然而儿女们付出很大精力,病情却不见好转,甚至愈演愈烈。弗洛伊德把这种现象解释为“后增益效应”,即神经症(包括焦虑症)产生后,病人缺乏安全感,需要格外呵护,达到精神上和物质条件上的满足。过度治疗和家人无微不至的照料,会让老人因病“受益”,导致神经症持续。因此,对于焦虑症,要以正确的方法进行干预。
曾利芬说,积极的生活方式可以延缓大脑退化,保持生命活力。让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活到老、学到老,可刺激大脑活动,在精神上有所寄托。老年人要注意避免消极不良情绪,可发展和培养对生活的新兴趣、新爱好,如钓鱼、游泳、种花、下棋、旅游等。
晚年最可贵的莫过于“天伦之乐”,保持晚年家庭关系的和睦很重要,晚年和子女生活在一起,能避免产生孤独感。对待家庭问题,应保持豁达的态度,子女也要体恤老人。此外,对待身体疾病,要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积极治疗却不因疾病背思想包袱。
惠州日报记者李春凤
通讯员刘菁 郑愿佩
- 上一篇:中国信保2021年承保金额突破8000亿美元
- 下一篇:交易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