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 “八面受敌”读书法

惠州日报2022年01月20日

现当代以来出版界有关苏东坡的书,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前段时间因为东坡尚书房项目的缘故,我盘点了一下在网上可以订购到的东坡图书,发现这套全20册的《苏轼全集校注》是值得推荐的。

这套书值得推荐的理由,在我看来有四点:一是《苏轼全集校注》是第一部对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诗集、词集、文集进行全面校勘注释编年辑佚的大型古籍整理著作,代表了当代苏轼诗词文集整理的最高水平。二是这套书为苏轼研究提供了一个校勘精良、注释完善、编年准确、评论充分的上佳版本。三是这套书为宋代文化研究呈献出一部资料翔实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仔细阅读书中关于东坡寓惠的部分,不仅可以详细了解东坡先生在惠州的经历和创作过程,更能全景式地了解宋代惠州经济社会的面貌。

《苏轼全集校注》是一部煌煌巨制,若要从头到尾读完,非得下几年硬功夫不可。所以今天我不对书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享,而是谈谈我从书中体会到的一点点感悟,苏轼是怎样读书的?他的读书方式对今天的我们还有参考价值吗?

苏东坡一生勤读书,更会读书。他积累的一套读书方法,即他应其侄女婿王庠讨教读书方法而写的《又答王庠书》中所介绍的,对历代读书人都很管用,很实用。特别是他所总结的“八面受敌”读书方法,从古到今,更是为人推崇,影响深远。苏东坡信中是这样说的:“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如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彷此。此虽愚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苏东坡在这里所介绍的读书方法,我将其归纳起来:一是每一本好书都要好好地反复读,“不厌百回读”和“熟读熟思”;二是要定向专一,不能泛泛读,将书的内容列出专题,一次一题读、逐题专读,勤勤恳恳、心无旁骛;三是长期坚持,他日学成,所学到的知识能应对如流,能“八面受敌”;四是这种读书方法看似“愚钝”,但实际上是读书最聪明所为。

苏东坡的“八面受敌”读书法对我影响很大。十多年来我一直利用工作之余研究惠州文史,正是利用这种方法,我才能将前人从来没有整理过、体量巨大的惠州文献,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研究。

根据“八面受敌”读书法来研读惠州文献,首先是要对惠州古代史籍进行数遍精读,如历代的《惠州府志》《归善县志》《博罗县志》《罗浮山志》《惠州西湖志》等等,其实光是精读数遍仍不够,还需要征集这些志书的所有版本,找出其中的差异。这种做法的好处是通过比对,能加深印象。其次是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总结。因为历史研究并不是一件用来消遣的趣事,必须要从艰涩难懂的故纸堆中提炼出能够使用的精华材料。再次就是拼耐力了,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付出的时间肯定会有回报的。

这么多年的阅读、写稿经验,我在“八面受敌”读书法的基础上,也摸索出一种更为“自虐”的读书法——“八面出击”读书法。何为“八面出击”?就是在研究一个专题时,总会遇到一个或多个知识盲点。这种时候千万不能草草地找度娘解决,而是要扎扎实实地补课。在解决一个知识盲点时,又会遇到更多的知识盲点,同样是一个个去解决。如此不断深入,当解决了所有知识盲点的时候,这些知识才能有机地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为自己所用。

针对自己的知识盲点“八面出击”,这个过程可能是很漫长的。很多时候本来是研究这个方向,后来却被带到另外一个方向,兜来兜去最后筋疲力尽,最终竟然放弃了。这种情况在我身上经常出现,我的草稿箱里堆满了未完成的研究课题,这时候才想明白古人撰写一部伟大著作往往需要几十年的道理。

(严艺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