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文献的魅力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古籍就是古代的书,就连词典里的解释也是“古书”。我们都说古籍很珍贵,可它到底珍贵在哪里?仅仅是因为年代久远吗?
我对古籍的最初印象,也就是堆放在几个大书柜内的破旧文献而已。对于一般人来说,古籍是有门槛的。真的把一本古籍摆在你面前,文言文、竖排版,没有标点断句,还有许多虫眼,怎么读呀?很多人干脆就放弃了。
一次馆藏古籍清点和三次普查任务,让我与这些文献有了近距离接触。随着工作的深入,我越来越感受到古籍的魅力,不管是淡淡的霉味,泛黄的书页,还是或多或少的虫眼,都沉淀着岁月的痕迹。
有人认为:保护古籍只需进行全面数字化就可以了。可是,古籍背后的流转故事、传递的精神价值是什么?能通过数字化来呈现吗?随着《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的走红,我感觉到,如果能对历史多一点了解,就会发现其实古籍还活在我们的心里。
伏生一生舍命护《书》、讲《书》、传《书》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华夏文明为何生生不息。看到徐霞客与母亲之间的良性亲情、融融血缘的关系,才能理解他追根溯源、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来自何处。屈原与楚怀王共同成长的经历,则让我们更能体会到《楚辞》里深藏的家国情怀。这些典籍之所以珍贵,绝不仅仅是因为年代久远,而是因为它们是有故事的。它们承载的历史记忆,才是我们这个民族血液中永远保持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更钟情于“快餐式阅读”“碎片化阅读”,导致人们缺少思考的空间,我们要扪心自问: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到底还有多少人愿意静下心来,读一读老祖宗留下的文字?又有多少人读得懂、读得进传统典籍?
图书馆管理员作为古籍的守护者,能不能同时成为古籍的讲述人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图书馆也许做不到用戏剧化的形式来呈现古籍,但可以尝试在相对安全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古籍进行考证和深入挖掘,用大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讲述古籍,讲述它们成书以及背后流转的故事,也同样能让古籍不再“高冷”,更好地守住这份重要的记忆遗产。
希望能够有更多人愿意在百忙中慢下来,抽出时间去读一读这些历史,去读一读这些古籍背后动人的故事。你会发现,这些古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其实一直都被我们记在脑海,刻在心中,早已经融入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血脉。(黄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