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新经济 绿色原生态

位于新星村的蓝田瑶族风情园。
新星村交通便利,毗邻圩镇,近年来随着文旅事业的发展,新星村成为创业的乐土。村中一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和经商,一部分村民以传统手工艺谋生。物以稀为贵,随着工业发达,传统手工产品越显得珍贵。
在政府的支持下,村民自谋发展,鼓励村民发展多种经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到新星村,古老的新星村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面貌,以前备受冷遇、几近失传的手工艺再次复兴。
党建引领 抗疫脱贫
新星村共有党员49名,其中女性13名,占党员总数26.5%。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12名,占党员总数24%,党员均衡分布于各村小组。
村支部积极响应乡党委、政府的号召,严格落实基层党组织主体责任,切实履行党在基层组织、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服务指导。村党支部书记刘金权敢作为,勇于担当,组织广大党员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提高把握市场的经济运行和突发事件的决策能力。
新星村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攻坚克难,走在脱贫帮困的先列。新星村有贫困户9户13人,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已达到“有安全住房、有安全饮水、有电用、有广播电视信号覆盖、有网络信号覆盖、有教育保障、有医疗保障、有稳定收入来源或最低生活保障”八有条件,实现脱贫且按照退出机制,实现脱贫退出,脱贫率与退出率均实现100%。
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村支部组织党员和群众,形成联防联控,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村“两委”成员、卫生室医护人员、各村小组组长为组员。组织动员全村党员开展拉网式、地毯式排查,认真填报《外来人员登记表》。为防止疫情扩散蔓延,村党支部组织设立防控疫情检查点,严把入口关,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登记、及时检查、及时防控,切实保障广大村民安全。
刘金权坚守在疫情第一线的同时,还自掏腰包购置了3000个一次性口罩和300个医用口罩,总价值12000多元,全部捐赠给了乡政府和乡卫生院,为在一线奋斗的工作人员提供了安全保障,解决了医务人员的燃眉之急。新星村党员杨其南,看到该村检查宣传点条件简陋,主动从家里拿出两个大帐篷给村委,为站点值班人员遮风挡雨。
面对疫情,新星村的党员干部主动签订“疫情防控党员承诺书”。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彰显党员干部的担当作为,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村民筑起了防疫安全屏障。
瑶乡人物赋能
传统手工业
在古代,瑶族同胞便以心灵手巧著称于世手,与汉人混居后,逐渐融入汉族的生活,彼此之间取长补短,新的生产工具和手工艺也传入瑶民,丰富了瑶族人的传统手工技艺。
在众多技艺中,瑶族最擅长的是纺织技术,最不擅长的是铁器的制作,据说瑶族以前没有铁匠,所有的铁器工具,如犁、耙、锄头、砍刀、斧子等都是汉人打造。在物物交换的时代,他们相互学习,都获得了进步和成长。
随着机器制造业的发达,传统手工反倒越显珍贵和稀罕。新星村的部分手工业以家庭作坊的经营方式得以传承下来,比如古法榨油、酿酒、酿豆腐和制作腐竹等,很受当地老百姓和游客的欢迎。
林华方
古法榨油 香满蓝田
新星村的农产品以花生为主,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花生,是蓝田花生的大产地,花生油也就成为新星村的一大特色产品。新星村村民林华方在镇上开有一家榨油坊,经营了30多年,在当地口碑极佳。
在机械化榨油盛行的当下,林华方坚持用最原始的古法榨油。榨油过程中,唯一的现代元素就是用液压千斤顶代替最原始大木槌,原理一样,都是通过增压挤压油饼榨出油来。这三根木榨是父亲亲自凿出来的,木榨是用最坚硬的椎木制成,不易变形和腐烂。
手工榨油的大致步骤是脱壳、粉碎花生米、蒸熟、制成饼状、放入榨床榨油。最关键的一个程序是要蒸熟,这样炸出的油才能保存久放,色泽清亮,油香浓郁,生花生炸出的油容易发臭。
林华方的儿子林国辉介绍,他的父亲在传统榨油的程序上进行了两点技术改良。一是脱壳,脱壳选籽用脱壳机,实现机械化。二是增压,用液压千斤顶增压,从传统的重劳力中解脱出来。
林华方的古法榨油虽然有所改进,但在关键环节上还是用古法榨油的方法,比如柴火蒸煮花生、竹篾包裹油饼等。榨油坊的后面就是专门用柴火烧蒸花生的大灶,靠墙堆满了柴火。
古法榨出的油最大特点是香味醇厚、纯正,保质期长,不掺任何添加剂,很受顾客喜欢。在新星村,以前只有林华方一家古法榨油坊,现在又增加了一家。
在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古法榨油耗时耗力,并不流行,但是林华方依然坚持着,后来儿子学了机械制造,他便将液压千斤顶引入到古法榨油中来,节省了人力,与此同时,瑶乡旅游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花生油的销售,林华方的生意也越来越火爆。
花生全身都是宝,榨油后,基本没有浪费,花生枯养鱼、种植果树等。用花生枯种植的柑橘,十分清甜,早早被果农订购完。
林志喜
酿酒养殖 生态闭环
新兴村有酿酒的传统,目前村里有四五家传统手工酿酒坊,其中经营得最好、最有创新的是林志喜的酿酒坊,他是新星村杨梅塘村民,30多岁,他把传统酿酒和养殖业打造成一条闭环的生态产业链。
林志喜的酿酒作坊有200多平方米,分为酿酒、存酒等几个工作间。林志喜用传统方法酿酒,用农家米,通过高温煮熟、发酵等,酿出米酒。在酿酒坊的墙根和坪里,柴火堆满墙垛。他使用烧柴火蒸煮,他的酒坊每天热气腾腾,靠墙边的一根管子里缓缓流出米酒,酒香四溢,让人忍不住想尝一口。
做米酒的工序复杂,过程劳累,一般要经过洗、泡、蒸、拌等程序。先将准备好的糯米清洗干净,泡在水中6至12个小时,泡至米用手搓成粉末。然后将米放在蒸锅上进行蒸煮,将蒸好的米全部取出放在一个容器中,全部松散开来降温,加入酒曲,搅拌均匀后,放进陶瓷缸中压紧实,在中间掏出一个洞来,方便观察温度。
传统酿酒法,每100斤米能出平均40度的米酒80斤,度数越高,出酒量越低。一个月蒸十多次,一次出酒300多斤,平均每月能酿3000多斤酒。林志喜的米酒价廉物美,40度的酒6元/斤,65度的酒13元/斤,很受欢迎,有不少回头客,除了本地人订购外,远销到四会、南海和增城等地。
林志喜的酿酒技术是祖传,他家祖辈三代酿酒,技术好,口碑好。林志喜不仅酿酒,利用“废品”酒糟养猪、养鱼,形成一条产业链。这几年政府允许小批量的养猪后,他每年养10至20头猪,用处理后的酒糟喂猪,比一般猪饲料好,猪生长快,猪肉肉质好。恰逢这两年猪肉价格好,养猪效益可观。
林志喜养猪,自己也能杀猪,他家的猪或杀好后拿到镇上零卖,或者整头出卖。他一个人可以宰一头300斤重的猪,技术十分娴熟。此外,林志喜承包了村里的一口鱼塘,约7亩,放了几千尾家鱼。新鲜的酒糟养鱼营养价值高,散发酒香,能增进鱼的食欲。去年鱼塘捕捞出三千斤鱼,很快卖完。
林志喜性格开朗,一个人经营这么多项目,却很轻松、快乐,偶尔请村里人打点零工帮忙,自己还有很多空余时间和朋友出去旅游。在新星村,很多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回到村里,继承和发扬传统手工业。
林梅芳
趣味农场 人气满满
群山环绕,树木葱茏,鸟语花香,泉水叮叮咚咚,前面一大片绿油油的菜地和果树,这便是新星村的“多趣味原生态家庭农场”。武深高速从头顶穿过,身处幽静的山林里,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农场经过两年的用心打造,于去年11月2日开始开门营业。
农场是新星村村民林梅芳和几个村民共同投资打造。林梅芳多年在外经商,为扶持家乡经济产业发展,租用本村闲置山林地30多亩,开垦为多种经营的特色农场。
农场经营有餐饮、民宿、钓鱼等项目。蔬菜、花生油、豆腐、鱼和鸡等全是本地产出的绿色食品。农场种植有花生、各类蔬菜和果树,一共有10多亩,果园里养了龙门胡须鸡,一个山泉水鱼塘养殖了各种鱼类。
陈翠银是股东之一,她也是新星村人,热情大方,精明能干,平时在农场负责管理。她介绍,目前餐厅推出蒸鱼头、烧鸡、香焖牛蹄、酿豆腐等,是最受顾客欢迎的菜式。最有特色的是鱼的做法,有蒸、焖、煮、炸、红烧等几种,根据客人的口味和需求,能做出各种不同味道。农场食材的原材料,保证为原汁原味的绿色食品,大部分由农场自己耕种,不能自己种的就“特供”,比如豆腐,是从附近一个村民那里“私人定制”。农场餐饮房间命名独具特色,是用蓝田7个村的村名命名,分别为到流、上东、红星、新星、小洞、蓝田和社前,其中“新星”的房间最大,显示新星村的“主人”地位。
漫步农场,我们看见,沿着山边种植了许多风铃木,挖机正在加深鱼塘,靠山的一条山林小路正在休整中。陈翠银告诉我们,鱼塘加深后,周边修建钓鱼台,供休闲娱乐的客人钓鱼,沿山边是一条长约5公里的山道,客人可以沿山徒步,锻炼身体。下一步计划开发游泳、钓鱼、亲子农家采摘、休闲徒步等项目。届时,客人到这里可以休闲度假,徒步、饮食、亲子娱乐,是周末度假的好去处。
农场开业以来,生意日渐兴隆,本地客人居多,也有来自广州、东莞、佛山等地的顾客,回头客很多。该农场是蓝田第一家集餐饮、住宿和娱乐为一体的山庄,对促进当地旅游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 上一篇:石马山下的瑶族风情园
- 下一篇:保护瑶洞祖穴 打造遗址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