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的大桥
□曾锦才
一座座在东江上屹立的大桥,助推惠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记录鹅城与外界融合的成长过程,折射出时代的人文风貌,见证了日新月异的繁荣和发展。
1979年,那是一个秋天,我第一次从惠州的一座大桥走过。从此,我走进惠州,惠州也走进我心里。
记得那是1979年9月1日,我怀揣“惠阳师专录取通知书”,还有那5.25元一张的和平至惠州班车票,经过10多个小时泥土路颠簸在水北下车等候过江。一个没出过远门的16岁少年只身来到惠州,一路上与兴奋、好奇同行。大概是下午4时,天灰蒙蒙的,雨后欲晴的样子,似睁开天眼看着等候上船过渡的热闹场面。只听哨声一响,列着蛇阵长队的客车、货车依次开上汽轮船;从客车上下来的旅客,和推着单车、担着货物的一排排过江人一起,也在维持秩序的船员指挥中,从另一通道登上大船。“嘟”的一声,轮船周围浊浪翻滚、涌动,水浪扑在晃荡的甲板上,水汽直往人身上钻,好宽阔的东江水啊!望着波浪滔滔的江面,望着对岸渡口所等候上船的车流、人流,站在甲板上被江风吹乱头发的我,顿感一阵激动和诗意般的美妙:东江,太壮阔啦!惠州,我来了!
谁曾想到,人生第一次触动心弦的以船为桥的大江轮渡,竟然让我与惠州结下一生的缘与份。也许,“惠州通”们会问:那时的惠州东江两岸并没有桥呀?可别忘了,“舟桥”也是桥啊,那时有铁壳汽轮船载车、载客,横渡东江,连通外界与惠州古城的“渡轮”之桥。
1989年,那是一个夏天,我从真正的惠州大桥走过。这一次,我感受了庆祝大桥通车的火热场面,感悟了大桥建成背后的创业艰难。1989年5月30日,惠州大桥正式通车。正是我在丰湖书院进修二年的毕业之际,有幸上桥观摩通车仪式的我,与广大惠州市民一样欢呼雀跃。那欢欣鼓舞的场面,丝毫不输苏东坡描绘东新桥建成之时,“父老有不识,喜笑争攀跻”的欢庆热烈。有市民笑着高呼:江北不再是市郊啦。
“天堑”变通途!不同于1982年建成的东江大桥主要是解决广汕公路过境过江的交通问题,通车后的惠州大桥,像一条巨龙横卧于东江,其意义在于,不但结束了惠州市区东江两岸轮渡的历史,便捷连通了江南与江北片区并使之形成惠州主城区的格局,而且拉开了惠州城市发展与繁荣的帷幕,让惠州经济驶上了加速前进的快车道。
建造跨东江的惠州大桥之难,还得从1985年说起。为结束望“江”兴叹、以船轮渡东江的窘境,惠阳地委作出建设惠州大桥的决定,桥址就选在渡口所往下游的100米处。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的情况下,惠州大桥工程指挥部创办惠州市路桥开发公司,于1986年7月8日动工。经3年多的周密筹划和精心施工,建成了长1103.5米、宽20米(其中两边人行道各宽2.3米),最大跨度124米的大桥。长约188.5米、宽约18.5米的南引桥,采用半径为45米、8跨单层圆环形设计,通车后一度成为惠州的新地标,成为世人“眼”熟能详的惠州风光景观亮丽名片。
1992年,又是一个秋天,我成为了惠州市民一分子,或骑着单车或坐着小车,经常从惠州大桥往返。生活在惠州,我为“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而倾倒,为修路造桥连通江、湖、山、海而自豪。
“要富饶,必修桥”!从宋太守陈偁“叠石为桥于其上”建拱北桥、开“六桥雄胜”始,到苏东坡为“两桥一堤”注力“点缀增润”诗意,一代又一代人,建设了惠州府城与县城,在西湖、西枝江、东江上的木桥、石桥、浮桥或船渡、轮渡,只有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大发展后,才能建起横跨东江的水泥桥、铁桥、悬索桥。
桥通财通。建造了跨过东江、衔接惠州主城区之间并与外界多线连通的大桥,才是加速惠州经济和城市发展的“桥梁”。数一数吧,在东江大桥、惠州大桥不能满足交通需求之后,在东江上,不但建起了专用的铁路桥、高速路桥,而且快速建起了加快城市交通网络建设的合生大桥、中信大桥、隆生大桥,之后又建成了梅湖仲恺片区连线小金博罗片区的第三东江大桥,如今又有赣深高铁大桥通车,正在落实建设江北片区与水口滨江片区的1120米长的鹅城大桥……一座座在东江上屹立的大桥,助推惠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记录鹅城与外界融合的成长过程,折射出时代的人文风貌,见证了日新月异的城市繁荣。
看一看吧,夜幕下,惠州市区的东江上,参差多姿的虹桥丽影,线性流动的车光彩带,能不让人联想到惠州经济发展的亮点纷呈和人民美好生活的日益出彩吗?!
- 下一篇:赤岸蚝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