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与雪是历届冬奥会的“灵魂” 截至昨晚7时,冬奥会张家口赛区降雪仍在持续 盘点历届冬奥会,因天气影响致项目推迟举行是常态
冰雪考验

昨日,选手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越野滑雪男子4×10公里接力比赛中。 新华社发

昨晚,选手在风雪中训练。 新华社发
新华社河北崇礼2月13日电 据北京冬奥组委竞赛日程变更委员会13日消息,中国选手谷爱凌、杨硕瑞计划参加的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资格赛因天气原因延期一天,改期至2月14日10时至12时进行,决赛顺延至2月15日。
据了解,对于自由式滑雪和单板滑雪比赛而言,如果在比赛取消后将被补办,则补办比赛的日程不能影响其他比赛的举行。在极端的条件下,资格赛可以取消,只举行决赛。
“今天的温度并不低,风也不是很大,资格赛延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视线不佳。”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云顶场馆群业主方代表、后勤副主任束文说。
截至13日19时,冬奥会张家口赛区降雪仍在持续。业内人士表示,自由式滑雪的坡障等小项属于“高危、高难、高技能”项目,危险性主要表现在整个运动过程受场地、气候、器材影响较大,如下滑时雪面光滑度,下滑时的风向和风速,均会影响到运动员的起跳速度和高度。大雪等极端天气会影响运动员能见度,比赛顺延也主要从运动员安全考虑。
冰与雪是历届冬奥会的“灵魂”。冬奥会比赛项目,雪上项目占到一半以上,能见度、雪温、雪量、气温以及风速等气象条件对比赛均有较大影响。在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和单板滑雪比赛中,赛事主管、竞赛主任和技术代表可以决定中断或取消比赛(由于风、雾、雪崩或暴雪等原因)。
盘点历届冬奥会,因天气影响致项目推迟举行是常态。如19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上,由于暴雪影响,高山滑雪所有项目比赛被连续推迟了6天;2014年,俄罗斯索契冬奥会,大雾使得冬季两项男子集体出发项目几度推迟;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高山滑雪等多个项目因大风推迟。
2019年12月,高山滑雪女子世界杯滑降赛法国瓦勒迪泽尔站的比赛因为阿尔卑斯山上的大雪天气被迫取消。国际雪联在社交媒体表示:“面对恶劣天气,我们无计可施。”
幕后 雪山上的“听风者”
新华社北京延庆2月13日电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北京延庆小海陀绵延的山脉上,辛勤的气象人早已开始一天的工作。
“今日有雪、风平,赛事应该可以进行。”时少英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观察天气。
时少英是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气象服务组副组长,她和10名队员组成的现场服务团队从去年11月起就进驻小海陀山,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筹备运行提供气象服务。
长城脚下,妫水河畔。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如飞燕展翅,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如游龙蜿蜒,它们分别被赋予极具中国风的名字“雪飞燕”和“雪游龙”。
赛时,“雪飞燕”主要承担高山滑雪11个项目的比赛。高山滑雪被誉为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向来以难度大、观赏性强著称,由于比赛在户外进行,天气成为影响比赛的重要因素。赛事裁判委员会随时可能根据天气情况推迟或延期比赛。
2月6日高山滑雪项目揭幕战那天,原计划11时开始的男子滑降比赛因天气原因迟迟没有开赛,比赛时间推迟到12时,然后是13时、14时。三次推迟后,比赛宣布延期。
那一天,时少英从早到晚没顾上吃饭。“比赛一推再推,赛事方要求每小时向他们报未来几小时风的变化情况,当时压力特别大。”
中国冰雪竞技运动起步较晚,冬季重大体育赛事气象服务保障技术经验缺乏。这是时少英和她的团队第一次服务冬奥会,国际雪联对赛事气象信息的高标准要求,超出了团队的预期。
在往届冬奥会期间,气象预报的空间网格分辨率基本以千米为主,时间更新频率是半小时至1小时。而北京冬奥会气象科技团队经过近四年科技攻关,已构建起冬奥气象“百米级”“分钟级”预报技术体系,网格分辨率最高达到67米,每10分钟更新一次。
但如此精准的气象预报仍未能满足竞赛组织对气象保障服务的要求。时少英反复与国际雪联沟通,发现他们不仅需要未来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内的最大风力,还需要一段时间内风的脉动情况。
“虽然风速不大,但是风的脉动比较强,也就是风时大时小,这对赛事不公平,对运动员的安全也会有影响。基于这样一个新的认识,我重新考虑怎么去解释风的情况。”时少英说,经过一次次磨合,团队提供的气象预报服务针对性越来越强。
此后面对竞赛组织、参赛队等各方咨询,时少英均能给出精准的气象信息解答。
“你有多大的把握?”
“百分百!”时少英自信地回答。
事实证明,精细化的气象预报服务给各方带来了满意的体验。本届冬奥会高山滑雪主裁判马库斯·瓦尔德纳在谈及气象保障工作时,不假思索地说:“预报非常专业,非常棒!我们叫给我们提供咨询的那位女士‘天气女孩’。我们以为风会大的时候,她说风会小,果然就小了,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
北京地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相比海洋性气候,出现大风、低温、寒潮等极端天气的可能性更大。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团队能以如此自信的姿态站在世界舞台中央,与多年来的筹备工作和科技攻关密不可分。
北京申冬奥成功后,中国气象局在第一时间启动了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筹备工作,按照“一场一策”和“一项一策”的服务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抽调业务骨干人员,组成冬奥气象服务核心团队。自2017年冬季,每年在延庆、张家口赛区开展实地预报训练,通过赛场冬训、英语培训、赛事观摩等,提高团队业务水平。
时少英现在仍清晰地记得,2017年初次走进小海陀时对莽莽群山的敬畏感。沿着“驴友”走过的路,他们背着气象观测仪器徒步上山,一走就是一天。在一个风雪交加的训练日,队员们在山里出现了失温迹象。但再苦再累,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只有一个信念:用气象人的专业、敬业与担当,为在家门口举办的冬奥会贡献一份力量。
转眼间,小海陀已从荒无人烟的山区,发展成为“雪飞燕”和“雪游龙”的“家”。21个自动气象站分布在“雪飞燕”的赛道和关键点位上,为赛事提供24小时气象服务保障。
延庆赛区“闭环”内,包括首席预报员在内的4名现场服务队员,重点关注赛场的天气,现场提供天气咨询。“闭环”外,庞大的冬奥气象保障团队默默关注着雪山上的天气变化。
“为了让竞赛组织方起床后看到第一份预报,也就是5时的预报,我们预报团队3点多就要起床,根据大数据和实际天气情况分析研判,对预报产品进行订正并发布。”时少英说。
在地形复杂的山区实现小尺度精准气象预报,北京冬奥会气象科技团队攻克了国际气象界的一道难题,多项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人工智能预报技术首次在冬奥会气象服务保障中应用。
“我们的科技冬奥项目已纳入世界气象组织高影响天气预报示范项目,可以为国际高影响天气预报技术研发和应用提供中国经验。”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副院长陈明轩说。
小海陀山上,时而热烈喧嚣,时而冷清寂静,不变的是气象人披星戴月的坚守。“现在赛程过半,后面天气还非常复杂,我们更要打起精神,把工作做好!”时少英说。
在山之巅,看云卷云舒,听风起风息,气象人一直在守候。
奥秘 “百米级、分钟级” 精准气象预报
“北京睿图”数值预报模式体系保障赛事功不可没
据新华社北京2月13日电 京津冀地区迎来降雪,本次降雪恰逢北京冬奥会期间,对正在进行的雪上项目而言,气象部门科技含量颇高的冬奥山地赛场核心区域“百米分辨率、逐10分钟”快速更新的“北京睿图”数值预报模式体系,在保障赛事中功不可没。
据了解,受东移高空槽和低层偏东风共同影响,12日夜间京津冀地区开始出现降雪。北京市预警中心、北京市气象台已于13日上午相继发布大雾黄色预警、暴雪蓝色预警。
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迎新表示,当前至13日23时,北京市仍有明显降雪,14日3时后降雪逐渐减弱、结束。预计北京全市平均降水量4至8毫米,新增积雪深度4至8厘米,西部、北部相对明显,局地降水量可达10毫米以上,新增积雪深度6至9厘米。
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梁丰介绍,经多年科研攻关,冬奥气象服务保障方面,建成支撑北京、延庆、张家口3个赛区气象服务的信息网络,以冬奥赛场为核心,气象部门在北京城区、延庆和崇礼及周边地区共建设各种现代化气象探测设施441套,提升了冬奥赛区气象综合监测能力。
正在冬奥场馆执行赛事保障任务的延庆赛区气象服务组副组长时少英介绍,高山滑雪,运动员最关心的是风,尤其是阵风,其次是降雪等低能见度天气。
时少英表示,高空风速比较强,通过团流作用到地面后,风的脉动导致一阵风小一阵风大,可能对运动员在起跳后腾空的落地表现产生影响。因此,对风的精准预报,可以给裁判员、运动员、教练员及赛事保障提供重要参考。
据了解,高山场馆几条赛道按照国际雪联要求,布设了自动监测站,对风实现了三维垂直立体监测。“竞速赛道布设了8个自动气象站,竞技赛道布设了3个自动气象站,对气温、风、湿度、能见度、降雪可实现短时精准预报和未来趋势预报。”时少英说。
- 下一篇:中国女子短道队接力摘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