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惠州日报2022年02月17日

在我的印象里,《山海经》就是中国最早的神话传说,先前约略知道这还是一部地理书,可是,心里的概念实在是模糊的,直到近期读了这部《〈山海经〉的世界》,才算有了清楚的认知。

作者刘宗迪是民俗学专家,长期研究《山海经》,之前出过《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等学术著作,这部新作普及常识,通俗平易,人人都能看懂,解决了基本的一些问题。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山海经》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刘宗迪指出,这是一部有着周密计划、基于实地考察和真切见闻、系统记录山川资源的地理博物志。《山海经》的写作方法、内容材料、逻辑结构等,全都鲜明呈现了这个特征。该书不是胡编乱造、向壁虚构的小说志怪,也不是东拼西凑、毫无条理的逸闻,更像是一部调查报告、一本纲目清晰的资源清单。这样大规模的地理调查之所以能够完成,只有依靠国家力量才能推动。国家要开发山林、河流、沼泽中的动物、植物、矿物等资源,就必须组织人员对这些资源进行调查并加以分类、记录,这就是《山海经》的缘起。

可是,为什么《山海经》里记载的动物都那么奇形怪状呢?因为,上古时代没有建立像现代博物学这样标准的分类体系、形态学术与描述方法,更没有博物绘画术和照相术,要用文字记述向人们介绍一种陌生动物的长相,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借人们熟悉的动物对之进行形容。刘宗迪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何把一只猫变成怪兽?假设有人第一次看见猫,他会怎样向其他人介绍这种动物呢?以《山海经》常见的写法,就是这样的:“有兽焉,其状如虎,人面豹身蛇尾,其鸣如婴儿,其名曰喵,其鸣自呼,养之可以避鼠。”

刘宗迪的解释,一下子就打通了我的关窍。《山海经》上记载的种种怪物,可能就是这样来的吧,把很少有人认识的事物变成文字,其他人再从文字里破译、解析,得出答案,这个过程难免会出现许多的误解和歪曲,所谓的怪物就是这样以讹传讹产生的。这不是我们中国独有的现象,比如欧洲、北美等世界各地,在大航海时代之前,人们对于异域的自然、地理和生物的认识,同样充满了各种奇特的描述、匪夷所思的想象。

《山海经》还说,有些动物“见则大旱”,要么“见则大水”,或者出现地震、山火等灾祸,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刘宗迪解释,妖怪背后是科学。民谚有言,“泥鳅跳,风雨到”“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等等,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气象预兆。古代生产力低下,自然灾害频发,人类对于天灾人祸缺乏抵抗力,因此非常注意从动物异常行为来推测灾难发生的可能性。

《山海经》包含了古人的思想观念,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对世界的认识,这些认识由于科学水平的落后,只能依靠想象力的弥补,从而变得奇幻莫名,但归根结底仍然是有迹可循的。刘宗迪说,希腊神话、北欧神话、印度神话等看似体系完备的神话,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里,由后世的人们逐渐编纂再造的。神话往往作为宗教信仰的一部分,或作为历史的模糊源头,而我们中国自古就有发达的历史编纂学传统,原始宗教系统又没有像欧洲那样经历大的变动,所以中国文化没有宏大的神话史诗的需求。

现在提倡“文化自信”。若要实现文化自信,就要搞清楚一些源头问题。刘宗迪关于《山海经》的研究,论点明确、论证合理,让人信服。我们与古人之间横亘着漫长的岁月,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寻找过去的世界,理解过去的文化,是相当困难的,但是,拨开眼前的迷雾,我们终究可以与祖先展开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赵青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