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国人大代表丁明关注制造业软件创新发展
建议大力推动国产工业软件和基础软件发展
工业软件是智能制造发展的灵魂。我市全国人大代表丁明,是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质量升级项目生产准备组组长,长期在一线生产车间工作。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立足自己所在的制造业,提交了《大力推动国产工业软件和基础软件发展的建议》,助力“中国制造”。
现状
我国应用的高端工业软件和基础软件依赖进口
“我国应用的高端工业软件和基础软件长期依靠引进,客观上埋下了严重的信息安全隐患。”丁明举例说,当科技工作者大量使用进口基础软件时,模型开发、算法优化、工业复杂设计等商业保密信息,可能因境外云端服务器的不受控,造成核心科技信息的泄漏,境外公司通过软件漏洞可能窃取我国科技人才的劳动成果,从而长期占据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压制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创新升级。
丁明分析,我国软件产业缺乏核心技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同质化竞争严重,产品多为竞争激烈的应用软件和外包软件,只能在价值链的下游参与有限的利益分配。这对国产工业软件和基础软件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工业软件的发展和成熟面临着技术和品牌两个方面的挑战。”丁明说,技术挑战方面,工业软件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需要很长的开发周期,软件是制造过程的核心,一旦遇到故障,将导致生产过程瘫痪,损失巨大,而采购价格在整个工程投入中占比并不高,通常用户没有强烈的意愿采用其他装备而为此承担风险。品牌挑战方面,国外企业具有先发优势和富有巨大的、弹性的盈利空间,利用长期以来形成的先进制造技术的优势地位,在维持“可接受成本”的基础上,针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提供较中国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功能更齐全、性能更稳定、使用更人性化、环境更友好的产品。这不仅挤压国内工业软件产品的利润空间,甚至将其扼杀在萌芽起步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会动摇国内企业初期大量研发投入的信心和决心。
丁明认为,我国高端工业软件业的起步比较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既懂软件设计又懂工业应用的复合型人才短缺。虽然高校开设了复合型工业软件人才培养的课程,但和现代企业快速换代的实际需求仍具有明显差距。大部分企业在工业软件人才培养上也仅侧重于短平快的应用,没有基础性的研发和久久为功的迭代升级,因此造成自主品牌培育能力相对较弱。
建议
培养精通软件开发和产业应用的复合型人才
丁明提出,基于国家信息安全和软件产业发展战略视角,我国应集中优势资源,努力攻克软件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障碍,实现操作系统、仿真建模、数据分析等基础软件和高端工业应用软件的国产化替代,为我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社会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全社会保留应用场景,全方位培育发展基础。”丁明建议,应汲取鸿蒙操作系统在上亿级用户场景应用示范的成功经验,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研、协、金、政、社”相互协作的产业生态体系。在市场拉动和技术驱动的作用下,聚焦基础软件和重点领域工业软件,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加快促进软件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各民企、国企等应用主体要给国产工业软件的应用保留充足的应用场景,各软件企业也要优先研发工业软件,充分利用国内应用场景,做强做优应用效果。
人才是第一资源。丁明建议,完善人才吸纳机制和奖励机制,加快软件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同时精通软件开发和产业应用的复合型人才。要改变高等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要鼓励大型软件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培训学院,加强对软件技术人员的再培训,使教育培训成为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不竭动力。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高校联合建立工业软件研发学院,提炼行业领域的业务模型,形成面向行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自主工业软件系统。
丁明建议,建立专项扶持基金,加强政策的综合设计。政府倡导,行业协助,融合社会资金,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操作系统、高端软件及其数据库的核心技术突破,不断完善产业政策环境、规范软件行业管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财税政策要给予研发此类软件的公司更多优惠和减免,更加宽松的金融及保险政策要扶持国产工业软件企业。
惠州日报记者黄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