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综合福利院护工社工用心用情照顾孩子

她们是孩子的“妈妈”“姐姐”

惠州日报2022年03月14日

社工姐姐展示孩子们送的画。

在惠阳区综合福利院,常住在此的30多名儿童中,绝大多数存在肢体或智力残疾,护理人员在繁琐艰辛的照料工作中,用心用情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

区综合福利院护理人员分三班倒,24小时守着孩子们。护工饶月珍18年前来到这里工作,开始了日复一日的喂水、喂饭、洗澡、翻身、换尿布工作,尽可能给孩子们营造家一般的温暖。

孩子们都叫饶月珍“妈妈”,她也给孩子们妈妈一样的爱心和耐心。每逢休息回家,她就会专门去买食材,做好吃的粄和糕点带给孩子们吃。要是听说谁生病了,她休息的心思也没了,马上折返回福利院。她熟悉每个孩子的个性:有的要人陪着睡,有的闹脾气时喝水能缓解,还有的坐着发呆时需要有人逗他开心……遇到孩子发脾气时,她的一个拥抱、一个安抚、一声轻声细语,就是良方。

3年前,护工王明慧进入福利院工作后不久,新冠肺炎疫情袭来。为了孩子们的安全,院内防控管理更严格了,家在外地的王明慧因此减少了回家的次数。王明慧和丈夫都在外打工,老家只有老人帮忙照看3个孩子。有一次,老人、小孩都生病了,盼着她回去照顾,可转身看到眼前这些喊她“妈妈”的孩子,她又忍住了提请假回家的事,关键时刻做出了“舍小家、顾大家”的决定。每每想起这次经历,她还是有些愧疚。

相比起护工的贴身照顾,社工的工作更多侧重于对孩子们的教育和心理健康方面。冯慧鹏是区综合福利院的社工,也是孩子们的“知心姐姐”。孩子们从学校回来,第一时间就跟她分享开心事;“妈妈”们给的小零食,孩子们专门给她留着;节日时,她还会收到孩子们特意制作的手工贺卡。

冯慧鹏用专业知识帮助孩子们进行“心理按摩”。“我发现,用‘朋辈’的力量来鼓舞孩子们,效果不错。”冯慧鹏说,福利院的孩子相对较容易自卑,社工更多是引导孩子们往正能量的方向去思考,不管在大院舍生活,还是将来在社会生存,希望孩子们不要萌生攀比心理,即使自己不能在某些方面取得好成绩,也要一样活得阳光、自信。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李芳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