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杨柳依依亦婀娜
晚唐诗人温庭筠富有天赋,文思敏捷,精通音律,诗词兼工,与同时期的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其词更是刻意求精,注重文采和声情,成就在晚唐诸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温庭筠现存诗词约370余首。阅读温庭筠的作品会发现,他的诗中最常出现的花草植物是十分普通的“柳”。在温庭筠的全部诗词中,涉及到“柳”的诗词有近70首之多!
在温庭筠的咏柳诗中,他既展示“柳”微观细节的风采,如“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的“柳丝”,又如“南园满地堆柳絮,愁闻一霎清明雨”中的“柳絮”,也呈现“柳”的整体风貌,如“雪梅香,柳带长”的“柳带”。他既描写“柳”的色彩,如“绿阴浓,芳草歇,柳花狂”的“柳花”,也勾勒“柳”的情态,如“柳艳欺芳带,山愁萦翠蛾“的“柳艳”。应该说,温庭筠笔下,展示了柳的千姿百态,写尽了柳的婀娜多姿!
中国古典诗歌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
温庭筠的诗词,主要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在中国古人的意念中,“柳”恰好是表达离愁别绪,追忆似水年华意象的最佳对象。这首“早春浐水送友人”就是证明之一。诗中写道“青门烟野外,渡浐送行人。鸭卧溪沙暖,鸠鸣社树春。残波青有石,幽草绿无尘。杨柳东风里,相看泪满巾。”在这首诗中,出现了“鸭、鸭、石、草”等名物,但压轴登场的,是最能表达离别愁绪的“柳”。
应该说,“柳”成为温庭筠最擅长运用的具象,以营造悲愁的场景,伤怀的意象。温庭筠写“柳”的诗词中,频率出现得最多的,又以“柳丝”与“弱柳”为甚。粗略统计,“柳丝”的具象,在温庭筠的诗词中出现有:“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画楼相望久,栏外垂丝柳”等10多次;而“弱柳”的具象出现有“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露委花相妒,风欹柳不禁”等七八次。所以,“柳”,是温庭筠妙手借来的“道具”,成为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重要抓手。
(贾登荣)
- 上一篇:用花装扮生活
- 下一篇:“新时代大学生诗歌行动五年计划”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