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抽取思绪的稻穗
惠州诗人肖伟这几年创作颇丰,出版过《饮一杯西湖春色,醉我一生》《流过掌上的溪水》等诗集。他的诗歌创作是认真的,精心“设计”的,所以每一首诗都像一位精致的女子以精致的模样展现在我们面前,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我在他的诗歌中很难看到多余的字眼。
肖伟擅长捕捉某种细节,然后把那种细节加工,进行模糊化、意象化,就成了他源源不断的素材。“黎明的钟声,敲打来世的木鱼/远山,近水,谁在眺望/杨柳树扶起倒影。告诉我,把荷花藏进/风中,把你的画卷和秘密的语言投进我的诗行。”(《新的一天》)。具有象征性的“钟声”“木鱼”,瞬间把我们带入一种修行的意境,而富有寓意的“黎明”“来世”,又给我们一个可以发挥无限想象的空间。在一首诗里,诗人肖伟用最少的字展示最多的事物,描写丰富的场景,而且设计得恰到好处。像“牵引力在地球上如此固执/它像一辆列车拖着亿万个生命在奔走。”(《牵引力》)。这样庞大的场景诗人用两句诗表达得形象而生动,这就是通过观察和思考,再经过仔细琢磨写出来的语言。像“湿暑占据了秋天的蔚蓝/路灯下,有你苏醒的影子/星星是月亮的舞伴/江水是山脉的血液/均绕过通道/好奇的蚂蚁,与落地的种子/商量着来年的事。”(《秋天》)。诗人对每一个场景的设计、对每一个细节的捕捉,都精心安排,并且运用意象和拟人的手法把一首诗描绘成了一个梦幻般的童话世界。在这种“梦幻”般的意境里诗人又展示出了另一种思维趋向:虚无——“多风。我闻到一片虚无。/藏风聚气的月份。/拥有,刀光剑影的缩写。/潜伏水草/通向银河谷底处的潜艇/灵魂安放。储满你的/三叉神经/冰冷霜雪前,你是我的老虎。”(《十一月》)。通常说“虚无”是一种感觉,而是我们在生命的历程中所感受的一种事物存在或思想感知的状况,这只能是一种“悟”,而在此诗用了一个“闻”字,这个句子立马就鲜活起来。是的,诗人本身就是与众不同的,他的思维往往是偏离常规甚至是不合乎逻辑的,但这也往往是诗人最难以掌控和驾驭的写作能力。
我们再看一首《立冬》:“窗外的树叶。相互依偎/尘土擦暖身子/书中小鸟墨汁般的啼声/掠过树林降落小溪/桂花贪恋余香/像沦陷择饥的蜜蜂/与黄蜂/生死簿的勾划/古筝指尖划出鲤鱼。穿过小桥/鹅卵石呼喊水草的宿命/立冬。像穿过困惑的/星辰,期待时光终归于寒冬的心/蓝天下旋转大碗茶的暖阳。”季节、心情、生命。诗人就是通过这样的场景让每一个细节都发出它的光来:相互依偎的树叶让我们内心感受到一种温暖;尘土与小鸟让人感受到一种踏实;树林、小溪、桂花让人深感惬意;而蜜蜂、黄蜂却又让人神经绷紧而不安。“古筝指尖划出鲤鱼”“鹅卵石呼喊水草的宿命”,意象和拟人的融合把一种状态诗意而生动地体现出来。从而也可以分析出这些事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生态环境。
“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布莱希特。”是的,诗人肖伟就是这样在生活中不断地思考而成就他的诗歌,我们能在他的每一首诗里感受到他的思想,我相信诗人肖伟在将来的诗路上会越走越远,我相信他会用自己的执着和信念一直思考下去。
(冬雁)
- 上一篇:小词微言 深意藏焉
- 下一篇:儿童文学新作聚焦 三江源生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