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做自己
——读《夏山学校》

也许你望子成龙,也许你希望孩子做个普通人就好,哪种才是正确的选择呢?
《夏山学校》以独特的教育理念吸引世人,是一本能震撼灵魂的好书,敢照搬书中理念来教育孩子的家长也需要莫大的勇气。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来治愈。童年的生活是一生的根基,根基扎实,以后便能砥砺前行;根基不稳,以后便易被风雨吹倒。在所有根基中,爱与自由是关键因素,是培养人格与治疗一切的钥匙。
如果说学校教育涉及技、艺、道三层次,那夏山学校直逼本质,从道入手,道就是爱,其他行为都是为爱服务的技艺。如果说学校教育分为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两种,那夏山学校就是情感教育,认为感性比理性重要,感情比道理重要,感受比知识重要,情感才是生命活力的源泉。当孩子感受不到爱时,便会寻求以恨代替爱;当孩子未学到怎样感受爱时,便缺乏敏感的体验来引导思考的能力。孩子的兴趣和品格,都是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滋养起来的,而非知识理解出来的。
如果说学校教育分为底线教育(非素质教育)与精英教育(非应试教育)两种,那夏山学校就是底线教育,像尊重成人一样尊重孩子,给孩子最大的自由,最小的干扰,让孩子依兴趣生活。作为检验标准,对于学校及教师的言行,学生理解并执行的说明其享有充分的自由,学生反抗的说明其大多不自由。在安全与道德的底线上,在不妨碍他人自由的前提下,夏山学校适应孩子而非相反,尽可能满足其天性,使其自由进入人生下一阶段。童年时期任何未被满足的欲望都会进入潜意识,匮乏感会带到成年,直至用一生去弥补。
爱与自由的初级目的是让孩子免于恐惧与仇恨,能健康成长、快乐工作、积极生活。被爱与自由滋养的孩子,不被轻易打击,自信满满。自信体现在抗挫折能力上,做事未必一次成功,但会再接再厉,屡败屡战。被爱与自由滋养的孩子,不被随意束缚,创造力十足。于人的发展而言,如果说知识是载体,那创造就是灵魂,心灵生机勃勃,学习就会事半功倍。所以,爱与自由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做自己,按自己的意愿生活,而非父母的想法或教育家的看法。而让孩子做自己,家长和教师就要做自己,若虚伪生活,孩子必能感受到。
让孩子做自己不等于就要成为精英。就社会正态分布而言,人群中只有20%是精英,普通人比例高达80%,而焦虑的父母无一例外希望孩子成为精英,导致出现教育畸形,最后不少人连80%都做不了,跌破底线。反观夏山学校,学生成材率达100%,守住了底线和人格,彰显了“将自由进行到底”的教育理念的魅力。
与其说孩子喜欢夏山学校,不如说他们喜欢自由的态度,而成为什么样的人,说到底是价值观的选择,是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如果说人生的意义是快乐,那做不快乐的20%有何意义,做快乐的80%又有何不可呢?赫尔曼·黑塞说:“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成年是从童年成长起来的,不应一脉相承吗?而让孩子做自己,也许最大的意义是可以无悔地度过一生。
(谢锐勤)
- 上一篇:刻画时代人物 讲述湾区故事
- 下一篇:写作代表认可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