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山上
□胡琼
有位志愿者告诉我:罗浮山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有“识罗浮百草、享健康生活”中医药文化宣传、“罗浮有艾”艾灸文化宣传,还有“垃圾不落地,罗浮更美丽”文明宣传等系列活动,既发扬了罗浮山中医传统文化精粹,又将文明生活方式传递到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写下“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让罗浮山闻名于世。罗浮山位于岭南中部,坐落于东江之滨,被誉为“岭南第一山”,行政隶属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
罗浮山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既有令人流连忘返的美景,又闪烁着中国传统医学的光辉,许多人慕名而来。最近,罗浮山迎来了新缆车,我便迫不及待前往。一入罗浮山的大门,清新之气迎面而来,空气中满满的负氧离子,我不由得深深吸入几口,真是心旷神怡。正值新年,山中充满喜庆。白莲湖边的树上点缀着红灯笼,湖两边斜坡上种满各色叫不出名字的小花,红的,紫的,黄的,绚丽多彩。站在湖边,往山上望去,雾气笼罩,白茫茫一片,让我想起了张九龄的诗句: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沿左边小道往上是青蒿园。何为青蒿?东晋著名医药学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里记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在方子里,青蒿是一种药物。据资料记载,罗浮山上有3000多种植物,其中药用植物1400多种。并有巴戟、鸡血藤、砂仁等10多种名贵药材。正因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中药资源,葛洪在这里采药济世、传道授业,著成了《抱朴子·内篇》《肘后备急方》等著作。屠呦呦受葛洪启发,从青蒿中提取了青蒿素,使疟疾治愈率达到100%。2015年,81岁的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的发现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为纪念葛洪的突出贡献,当地政府在他当年采药的地方筑碑,种植了青蒿,建立了青蒿园,同时在洗药池挂起了葛洪《肘后备急方》里面记载的部分药方。看着青蒿园里那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小草,却有着那么神奇的作用,不由得感叹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据说,葛洪在罗浮山设庵授徒,这庵便是冲虚古观。冲虚古观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坐北向南,历史上经过几次修葺。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司令部曾设在此,因此见证了一段特殊的历史。1945春,中共广东省临时工作委员会根据中央的指示,决定将东江纵队司令部迁往罗浮山,以建立五岭根据地。5月底,东江纵队司令部、政治部及军政干校全部迁到罗浮山。东江纵队全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在广东省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是开辟华南敌后战场,坚持华南抗战的主力部队之一。东江纵队远离党中央,远离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在华南敌后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抗日劲旅。这段红色历史赋予古色古香的古观红色基因。这里曾是葛洪采药治病,著书立说的地方,也曾是广东人民抵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英勇奋战的地方。
东江纵队成立60年之际,在罗浮山建东江纵队纪念馆,位于旧址冲虚古观的东侧,于2003年12月1日建成开馆,向世人展示了这支英雄队伍可歌可泣的动人历史。纪念馆广场的右侧竖有一组以“东江纵队将士,前仆后继,永远向前”为主题的人物雕像。纪念馆共设四个展示厅,五大展示部分,以大量的文献资料、真实的历史照片,以及珍贵的革命文物向我们展示了东江纵队抗日救国的宏伟历程。让我们在欣赏罗浮美景的同时,感受那段峥嵘红色岁月,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情怀。从东江纵队纪念馆西侧的小道一直往前走,要经过一段林荫木道,呼吸着略偏湿润的空气,看着周边的一草一木,感到时光倒转,踏着革命前辈们的足迹,脚步便更为有力。
乘坐缆车一路向上,时间已是下午,水雾渐开,悬于这高山之上,前面的山峰一点一点压过来,山的面貌逐渐展现在眼前,虽然紧张,但也不舍得闭上眼睛,只是环顾四周,饱览这一山的美景。远处的山林郁郁葱葱,参差错落,山气飘忽,时近时远。想当年,葛洪便在这山野之间,采集山药。大山深处,背着背篓采药的葛洪,定如仙人一般,云深不知处。想着想着,缆车到了,站在广场往上看,飞云顶被雾气笼罩,见不到其真颜,欲见其真面目,还需向上攀登。一鼓作气,沿石阶向上,见到身着黄色志愿服的志愿者提着垃圾袋清理地上的垃圾,他们仔细地清理,不放过半点小小的垃圾,看着他们认真努力的样子,让人肃然起敬。有位志愿者告诉我:罗浮山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有“识罗浮百草、享健康生活”中医药文化宣传,“罗浮有艾”艾灸文化宣传,还有“垃圾不落地,罗浮更美丽”文明宣传等系列活动,搞得活色生香。她自豪的样子特别美,我深受感动。是啊,这些活动既发扬了罗浮山中医传统文化精粹,又将文明生活方式传递到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
- 下一篇: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