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开食源耘天下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春回大地暖。眼下,一幅幅忙碌有序的春耕图景正在各地徐徐展开,折射出实践“大食物观”的生动缩影。
夯实粮食生产“命根子”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中国14亿多人口,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要满足如此庞大的消费需求,每年的粮棉油糖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3亿亩至24亿亩,如果按照1.3的复种指数倒推计算,耕地必须保持在18亿亩。必须管住、管好耕地,树立“大食物观”,瞄准市场进行有效生产和供给。
“大食物观”,基础是粮食。
“黑土地是产粮的‘命根子’,保护黑土地就像养小孩,需要用心去呵护。”黑龙江省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玉成说,通过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能明显感觉到土壤变得疏松了,土地更有劲了。
近年来,黑龙江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和积温带,探索形成以秸秆翻埋还田、秸秆覆盖免耕等为主的黑土地保护“龙江模式”和以水稻秸秆翻埋、旋耕和原茬打浆还田为主的“三江模式”,让黑土地“喘喘气”,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能力。
除了稳住耕地基本盘,科技创新也是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所在。
去年以来,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的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持续开展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模式实验,每亩玉米产量不减的同时,可收获大豆300斤左右。靠着创新,山东培育的济麦、山农、登海等系列品种多次刷新全国高产纪录,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5%。
而在东北地区的北大荒集团,农业机械化率达99.6%,拥有飞机100多架,航空化作业面积2179.5万亩;有各类科技人员10.8万人,正“耕耘”在生机勃勃的黑土地上。
向整个国土资源要食物
“从粮食安全到食物安全,‘大食物观’内涵更加丰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程国强说,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还要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的有效供给,也就是守好“米袋子”的同时,要拎稳“菜篮子”,还要端牢“油罐子”,▶实现整个食物的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各地正积极进行探索。山东半岛附近的深海中,矗立着一座座巨大的“海中城堡”,只需数人操控,便可实现智能运行。这种被称为海洋牧场的“蓝色粮仓”,在山东近远海,省级以上的达到129座,其中国家级的有59座。
凝聚着海工装备行业工人智慧的智能网箱“经海004号”,近日在山东省烟台长岛综合试验区南隍城岛海域投运。这一设备出自烟台中集来福士公司。近年来,这家海上钻井平台生产企业开始用海工装备制造技术,研发制造海洋牧场专用设施。
内蒙古自治区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奶罐”“肉库”名声在外,其优质果蔬、葵花籽等产品远销海内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支撑。
“北大仓”上,黑龙江省肇东市向阳乡向阳村的冰城黑牛牧场,拥有8栋现代化牛舍,存栏5000多头安格斯肉牛,周边则是广袤的草原。牧场负责人孙永开说,牧场的废物处理区实现了废物的固液分离和氧化,干湿分离处理后的牛粪可直接用于配套草原及耕地的养护,草原、牧场、养殖与加工得到了有机结合,可以提供更加优质的肉牛产品。
向生物资源要热量、要蛋白
在位于山东省邹城市的邹城国家农业科技园的蘑菇生产车间里,一瓶瓶培养基整齐排放在架子上。山东友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任德祯说,以模拟生态环境智能化控制应用为代表的先进技术被应用到食用菌生产过程中,有效保障了产品质量。
专家表示,多年来,我国瞄准市场需求和消费升级,不仅拓展了食物来源的宽度——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还着力延伸“大食物”的深度——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以科技引领实现热量和蛋白等的多元化。
小小蘑菇,激发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蘑”力。目前,邹城市食用菌种植总面积已达2460万平方米,年产鲜菇38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80亿元。
如今,“大食物观”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各级农业农村、林草、科技等部门,正在加快部署、综合施策,不断推动人们的餐桌更丰富营养美味,中国饭碗端得牢、端得好。
据新华社济南4月2日电
- 上一篇:国家卫健委:4月1日新增确诊病例2129例
- 下一篇:强化风险防范 确保安全度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