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城、人高效融合为重点,重点提升公共服务功能和人口集聚功能

惠州日报2022年04月03日

中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基础和水平各不相同,各大都市圈功能、形态、规模也各不相同,需要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并加强规范和引领。正是基于此,《都市圈中小城市功能提升》一书条分缕析,从城市功能基础理论研究,都市圈内中小城市地位及城市功能提升环境,都市圈内中小城市功能提升的科学基础、总体思路、提升机理、提升模式、提升路径等角度,对都市圈内中小城市功能提升进行全方位诠释,还开辟专章,重点分析京津都市圈、武汉都市圈、郑州都市圈、西安都市圈等城市圈的中小城市功能提升,提出都市圈内中小城市功能提升的体制创新与对策。

在全面分析各个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作者提出未来都市圈中小城市功能提升的总体思路:以产、城、人高效融合为重点,重点提升公共服务功能和人口集聚功能;以成长型都市圈为重点,分类提升不同发展阶段都市圈内中小城市功能;以内陆地区都市圈为重点,统筹提升“沿海-内陆-沿边”三大区域都市圈内中小城市功能;以产业协作为重点,构建都市圈新型产业分工格局;以市场化改革为重点,促进都市圈内要素自由流动。

带动上下游产业之间形成纵横关系,推动城市经济融合发展

都市圈内中小城市功能提升的动力源来自哪里?如何统筹协调各种功能提升资源?这是本书重点思考的问题。作者认为,都市圈一体化带来城市升级和产业发展,能够在发展中增强都市圈的集聚效应和整体竞争力,又进一步促进都市圈内中小城市功能的提升。此外,城市功能提升也受到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环境因素等的影响,而实现产业、城市、人口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功能提升的动力基础。

在作者看来,产业发展是城市功能提升的原动力。目前,产业发展对城市产业布局与城市整体建设提出新要求,在产业组织生产社会化的规模调整过程中,加强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城市与区域的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推动着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可以改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促使城市经济健康发展,有助于产业与城市的同步发展。产业发展可带动上下游产业形成纵横关系,合理协调城市分工与合作,推动都市圈经济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形成产业链,推动各个城市经济融合发展。

城市升级是城市功能提升的动力保障。城市升级包括经济发展、承载能力和生活宜居等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各种物质产品与服务是城市功能提升的物质保障,也是城市与产业自我发展的动力保障,经济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对技术进步和政府财政收入都有重要影响。城市的生活宜居度通过消费来体现,消费作为生产最终的需求,其提升有利于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完成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延伸生产和生活服务型产业的价值链。

联动因素是城市功能提升的动力基础。联动因素主要通过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环境等因素促进人口与城市协调发展。要重视科技创新,在城市与区域范围内形成科技增长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要重视各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融合发展,统筹安排交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有效连接人口、城市、产业,促进城市有序、互动发展。要重视环境因素对城市功能提升有促进作用。越是环境良好,越会吸引资金、人才、产业和其他各种资源的集聚,促进城市功能的提升。

作者还指出,产、城、人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有利于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环境改善,有利于产业升级与城市升级。此外,都市圈作为一个庞大而有序的合作整体,其中中小城市功能的提升,又会进一步增强都市圈的集聚效应和整体竞争力,形成强大的经济社会发展合力。(简晓知)

随着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及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已进入都市圈发展的新阶段,京津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武汉都市圈、郑州都市圈、成都都市圈等纷纷加速发展。安树伟、张晋晋等所著《都市圈中小城市功能提升》,在对都市圈概念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科学划分现阶段的都市圈,着重研究探讨都市圈中小城市功能定位和城市功能提升环境,提出构思构想,研究提升机理,概括提升模式,提出提升路径,并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区域的都市圈进行案例研究,提出对策建议。

构建都市圈新型产业分工格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