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封红色家书写满家国情怀

惠城水口下源村抗美援朝烈士严良曾参与长津湖战役

惠州日报2022年04月04日

严良在家书中很关心父母的生活,叮嘱二位弟弟要孝顺父母,勤奋读书。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翻拍

走进惠城区水口街道下源村的村史馆,三封家书摆放在入口的显眼位置。这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最后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的烈士严良,从部队寄回的家书。清明节前夕,严茂兰特意来到村史馆缅怀大伯严良,并向《惠州日报》记者讲述了严良的英雄故事。

三封家书尘封半个世纪

记者看到,在三封家书旁边,有1982年惠阳县人民政府编制的革命烈士英名录,记载着严良1927年2月出生于下源村,1947年3月参加惠东宝人民护乡团,1951年冬在抗美援朝作战中牺牲,生前为88部队(师)263团战士,中共党员。

“我大伯原名叫严振良,参加部队后姓名是严良。”严茂兰回忆,小时候家里客厅挂着大伯寄回来的立功奖状和一张斜挂着“驳壳枪”精神威武的相片,由于大伯在家书中告诉家人“关于部队番号,不可他传”,所以严茂兰的父亲严振陶将家书等资料当作宝贝藏起来了。

2007年,严振陶离世前把这叠资料交给了严茂兰。“除了三封家书外,还包括严良的立功奖状,1950年2月24日从部队寄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部政治部革命军人家属优待证明书等。”严茂兰说,家书部分字迹模糊,她当年接手后立即进行过塑,因而得以较好保存至今,遗憾的是,大伯的照片已经不见踪影了。

严良的弟弟严振光回忆,严良读了四年私塾,由于天资聪明外加勤奋努力,因此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并写得一手好字。他在部队时常写信回家,告知自己在部队生活战斗的情况。

在家人讲述和资料记载中,严茂兰梳理了大伯的英雄事迹。严良10多岁就告别父母家人离家踏上了革命征程,加入了东江纵队惠阳大队的“小鬼队”,帮红军送信、引路。因为皮肤偏黑,有点浅麻,有人也叫他“麻良”。

从“小鬼队”走向抗美援朝战场

“麻良”由于年纪小、个子矮,鬼子不大注意,而且他非常机灵,所以多次进村侦察鬼子的动向。“大伯非常机警,每次回家前,都会将手枪藏在田间的草丛泥泞中,以防鬼子搜身。”严茂兰说,从书信可以看出,严良后来加入革命队伍,投身到抗日战争的队伍中。

1947年,严良当得知所在部队将调动转移,北上奔赴解放战场时,特意回家向双亲辞行。据他的弟弟严振光回忆:“没想到这竟是家人与他见的最后一面。”

严良参加了淮海战役,参与了解放上海的战役。在严茂兰出示的一张1949年8月的奖状列明,严良于5月15日在“三九港”创立功绩,评定为三等功。

解放上海后,严良曾写信告诉家人其正在崇明岛进行海军集训。1950年11月,严良接到了远赴朝鲜战场的命令。“抗美援朝、维护和平、保家卫国”刻不容缓,严良在朝鲜战场上打了整整一年的仗,他所在的88师还参与了著名的“长津湖战役”。

直到1964年,惠阳县民政局正式通知:1951年的冬天,严良在抗美援朝战斗中壮烈牺牲。并向严良家人颁发了“光荣烈属”门牌、牺牲证明书以及送来抚恤金。那个鲜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4岁,长眠于异国他乡。

烈士笔下的家国情怀激励后人

严良牺牲时虽然只有24岁,但他参与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战役这三场关乎中华民族兴亡的战争。

“我丈夫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认为这些资料很珍贵,大伯这样的经历更是少见。”严茂兰说,她得知下源村筹建村史馆后,毫不犹豫将这些“宝贝”资料复制展出,弘扬大伯宝贵的革命精神。

记者从三封家书看到,严良字里行间尽是家国情怀。如他写道:“儿在外搞革命,为全国人民谋解放、谋幸福。共产党不会辜负百姓、不会辜负人民。”

“每一次家庭聚会,陶哥(严振陶)都会重复向我及其子女讲述二哥在部队的英勇事迹,希望我们从中受到鼓舞,鼓励我们继承和发扬二哥英勇作战、艰苦奋斗、纪律严明的革命传统。”年逾八旬的严振光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这位“老牌”大学生动情写道: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严良烈骨至今仍长眠在异国或他乡,这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记忆,更是一次可以帮我们勾勒出那段烽火岁月在一代热血青年身上烙下的时代印记,让我们感悟他们在“舍与得”抉择中映照出的家国情怀。

严茂兰的女儿郑思青是中山大学学生,去年回到下源村录制了《“微党课”——革命先烈严良》视频。她骄傲地说:“吾辈生于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将接过党员先辈的革命火种,志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我们必将缅怀英魂,牢记使命,强国有我!”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