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局长朱晓文做客《行风热线面对面》

全力保障粮食安全 促进三产深度融合

惠州日报2022年04月15日

惠州日报讯 (记者刘建威 特约通讯员余剑辉)守牢底线促进发展,绘出美丽乡村“新画卷”。4月13日,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市乡村振兴局局长朱晓文做客FM100惠州综合广播《行风热线面对面》节目,就“锚定目标,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这一主题与听众进行交流。

6项惠农政策提高种粮积极性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严守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归根结底要提高种粮积极性,让种粮不吃亏、有收益。

“今年,我市围绕粮食播种面积172万亩、总产量62.5万吨以上的总目标,有6项惠农政策。”朱晓文介绍,一是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二是对500亩以上水稻种植大户进行资金奖补;三是应对农资上涨带来的影响,中央财政资金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惠及全市所有实际种粮农民;四是落实涉农保险工作,目前我市主要粮食类作物水稻、玉米和马铃薯已全部列入保险范围,并且全部保费由各级财政承担,在全省率先实现保险100%全覆盖;五是落实购机补贴工作;六是各县(区)针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全面胜利,目前主要是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朱晓文介绍,我市将加强动态监测,建立以村为监测主体、乡镇(街道)抓落实、县(区)负总责工作机制,将现有脱贫人口纳入重点监测对象,落实具体帮扶责任人,分类落实兜底政策和发展类政策。在保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基础上,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分类调整优化“两不愁、三保障”等扶持政策,不留死角。扎实推进“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完善社会力量帮扶精准对接机制,形成全社会帮扶的良好氛围。

在推进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方面,朱晓文介绍,去年7月,我市62支工作队共480名队员已全部进驻到纳入帮扶范围的62个镇(街道)。接下来,要进一步发挥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作用,主动会同所在镇(街道)党委政府,实行网格化管理,解决镇村实际问题、补短板强弱项。

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朱晓文介绍,一方面,我市将大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立足传统、特色产业,发挥“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优势,推动有条件的镇实现“一镇一园”;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镇创建,探索“生产在农户,基地在乡村,加工流通在乡镇”发展路径。

今年全市计划新增产业集群1个,省级产业园2个以上,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以上、市级农业公园3个以上。新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10个,新增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1个,新增“粤字号”农业知名品牌10个,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2个。通过品牌战略,提升附加值。

值得关注的是,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朱晓文介绍,当前我市乡村建设重点攻坚和努力的方向是,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不动摇,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县(区)委书记“一线总指挥”、镇委书记“一线施工队长”作用,高质量打造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持续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扎实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新型乡村生活体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