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到过的那些城市
《鲁迅的门牌号》呈现一代文学大师求索之路和精神嬗变

一代文学大师鲁迅曾辗转迁移多座城市,他的独特个性与这些城市密切相关,而他创作的文学作品,也都打上曾经在这些城市的鲜明烙印。《鲁迅的门牌号》是鲁迅微观研究学者薛林荣继《鲁迅草木谱》《鲁迅的饭局》《鲁迅的封面》后的又一全新力作,该书从鲁迅一生辗转迁移入手,呈现他建构精神故乡和城市迁移的轨迹,探寻一代文学大师与城市的内在联系。
文学总是和故乡紧紧相连
文学总是和故乡紧紧相连,鲁迅时刻惦记着出生地绍兴,这座城市是他成为“鲁迅”的起点,这座城市给予他最美好的童年记忆,也为他提供了认识国家与国民的实例,从最初的赞美到理性的批评,再发展到与之疏离,故乡一度令他彷徨,却也使他淬火成钢。
鲁迅一生居住过的城市都曾如故乡一样给予他滋养。
在他成为“鲁迅”的路上,北京无疑是除绍兴以外最关键的地方。在此,鲁迅写下重新认识故乡的名篇《故乡》,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短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此后,他接续地用小说、杂文对时代进行着反思、抨击与抵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鲁迅在《在钟楼上》里写到:“倘若说中国是幅画出的不同人间的图,则各省政府图样实无不同,差异只在所用的颜色。黄河以北的几省,是黄色和灰色画的,江浙是淡墨和淡绿,厦门是淡红和灰色,广州是深绿和深红。”对城市生活条件、居住环境等并没有太高的要求,对饮食也仅仅要求可口而已,可在动荡不断、腐朽不堪的旧社会里,鲁迅却无法在城市里寻得一处安放其斗争精神和不屈灵魂的居住地,他只得不断寻觅,不断离开,这“不是单纯的个人选择,而是时代风云和个人命运淘洗的必然结果”。
始终奔跑在上下求索、救国救民路上
从某种角度而言,鲁迅的城市迁居史肇始于北京:北京是他成就人生的城市,而“支持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运动,被段祺瑞政府通缉,加之个人原因”,只能让他暂时停下战斗的脚步;厦门是他安放战斗过后的疲惫的临时居住地,身边的人事险恶加速他逃离的步伐;怀着对幸福生活的期待,他来到广州,可亲眼目睹国民党杀害进步学生的恐怖景象,他无比悲愤地结束与广州的缘分;来到上海后,他对最后的居住地有诸多腹诽,尝够为求人身安全四处逃匿、身心疲惫的痛苦,可并不妨碍他以笔为刀继续革命于文化阵地上,在与革命者的交往和红军长征胜利中看到国家和民族的希望,直至他在病痛中逝世,他的呐喊依旧回响于中国大地上,激起全体中国人的民族热情。
《鲁迅的门牌号》呈现鲁迅一生寻觅的轨迹,虽然未能在“路过”的城市里寻得一处心灵放松、精神安稳的居所,可身躯和精神的双重漂泊,使他始终奔跑在上下求索、救国救民的路上,而他奋斗不息、战斗不止的勇士形象,一直闪耀于历史的天空。
(李钊)
- 上一篇:2022“新时代 乡村阅读季”启动
- 下一篇:最好的传承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