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心中的小宇宙
“一则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描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深刻的教训好比是灵魂。”17世纪法国著名诗人、古典文学代表作家拉·封丹曾经这样说过。事实上,身体与灵魂、身体与外在世界的关联乃至纠葛,一直是诗人们心中永恒的话题。进入当代以来,这种话题更有日趋热议之势。
将自我与世界、文字与精神紧密结合,深入认识诗歌创作的本体性和复杂性
诗歌创作者基本上遵循这样一个原则:诗性最初诞生于身体及其对外界的感知和体悟,并由此不断生发和演绎。对于这个问题,法国当代诗人、评论家米歇尔·高罗在《身体·宇宙:身体在西方现当代诗歌中的形象》(中文版译者朱江月,译林出版社出版)一书中,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身体是现代性最重要的表现对象之一。不论在大众文化中还是在先锋文化中,对身体的崇拜和回归早已成为共识。”米歇尔·高罗所言的“身体·宇宙”现象,为诗人们充分认识文学创作中身体的多样性拓展了一个新的窗口。
基于这样的叙事逻辑,米歇尔·高罗从现代身体诗学的内部区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将身体与精神对立,一种则把身体视为精神与世界的中介。作者通过剖析众多建立了“身体·宇宙”形象的典范作品,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和现象学中“肉身”的概念,提取出一种“肉身化诗学”的创作特质与艺术倾向,阐明身体在当代诗学乃至哲学中的地位,从而将身体与灵魂、自我与世界、文字与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以深入认识诗歌创作的本体性和复杂性。
“身体作为原点”在创作中有着特殊意义。米歇尔·高罗说,诗人进入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后,便敏锐地意识到,身体对于一个诗人是何等重要——“它没有把我支离破碎地引向外部世界,而是邀请我重归心源。”但向身体这个原点回归并不意味着倒退,“在最亲密的体感内核,我突然抓住了记忆,捕捉到了那些指引我结识他者、认知天地万物的情感源泉。”这是诗人由客体返归主体的心灵悸动和沉思,也是走向深层次认知的另外一个原点。这个原点既是全新感知的开始,也是向宏阔的外在世界拓展的“宇宙”,也就是诗人所说的“身体·宇宙”形象。
跨越地域文化和文明界限,普遍解读各种文化背景下的诗歌文本
而身体的地位得以提升后,便明显地呈现出文学现代性和艺术现代性的一个普遍特征。这时候,身体与外在世界的边境依旧没有那么分明,这正是诗人进入客观世界之后所面临的拷问——与外部世界的不可分割,催生着来自身体的更多表达和认知,这种认知在不同诗人之间存在着大相径庭甚至互相对峙的事实。米歇尔·高罗认为,这恰恰是“身体·宇宙”现象的奥秘所在和意义所在——促使诗人努力探寻由内到外思考身体、表达身体的各种方式。
本书虽然主要论及身体在西方现当代诗歌中的形象,但兼具东方和西方学术素养的米歇尔·高罗,在深邃而广阔的思考中找到了身体在东方和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文化认知中所处的同样位置,那就是——从人类诞生以来,“仰望星空”一直成为人类尤其是诗人们永远不灭的梦想和憧憬,寻找人与宇宙的联系和象征意味,一直占据东方和西方传统思想的重要位置。这样的拓展和诠释,在如今特别具有一种当下意义:在感性体验中发现“进入意义”的方式,或者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也使得作品跨越了地域文化和文明的界限,拥有了普遍解读各种文化背景下的诗歌文本的意义。
(李仁平)
- 上一篇:@老年人,这份100种 推荐书目请查收
- 下一篇: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