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文化的史书
《李渔的窗子》品味古代建筑智慧,感知古人雅致生活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在拥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中国,一座座土木石合建的宫殿、庙宇、园林、庭院,无不精妙细微地呈现着历史发展脉络与古代社会生活,含而不露地传递出古人的文化意蕴和创造精神。
《李渔的窗子》是作家小西的一部建筑文化随笔集,也是一堂传统生活美学课。作者为我们打开的这扇传统建筑的小窗子背后,隐含的是各种建筑元素的千年流变,藏着一个跨越时空、诗情满溢的大世界:一砖一瓦、一门一窗、一亭一栏,透过这些或恢弘、或雅致、或庄严建筑里的细小建筑构件,品味的是古代建筑智慧,感知的是古人雅致生活。一诗一词、一文一画、一语一理,将其悉心打捞串连,窥见的是传统文化意蕴,探寻到的是建筑里的精神密码。
传统建筑作为一门凝固的文化,不仅可以引发文人的思维,催化蕴积于胸的意绪心态,而且提供抒情写志的媒介,文人时常将自己的心性、人生悲欢都精妙地编织进一篇篇与古建筑相关的诗文里,诗文里往往藏着解读古代社会生活的文化密码。
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谈到自己的愿望:在西湖拥有一艘画舫,安装上自己设计的扇面形窗户,让岸上的一切“作我天然画面”,可直到离开杭州,他也未能如愿,这扇窗子成为他心中的“一大恨”。
在古代文人眼里,窗子的意义绝非透气通风那么简单,窗子里藏着李清照“守着窗儿”的萧瑟,陆游恍惚看见“小轩窗”的追忆,李白“流光入窗户”的洒脱,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豁达。某种程度上,一扇小小的窗里暗藏着文人的过往、追求、情致,甚至是封建社会文人的宿命。栏杆是建筑上的配角,却能随时催生其大千世界里大小人物的情绪,隐约看见他们所处时代里的风云变幻。
传统建筑是用土木石写成的史书。作为历史的见证,它反映着所处时代的社会制度、人文风貌、地域特征和社会经济,当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影响、不同的经济条件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可真正声名大振却在秦朝。秦砖虽然质地坚硬,却因成本太高未能用之于秦长城,西汉制砖业的突破,已出现砖城墙,直到明朝制砖业出现大飞跃,不仅砖砌长城成为现实,更成为奢华的象征。
梁是中国木结构建筑中最主要的构件之一,“直梁”和“月梁”是其不同形制,从宋朝演变到明清,直梁几乎成为北方官式建筑中的唯一形式,可在南方,月梁形制却一直保留下来,这与南北地域性情不同有关,也与地理因素密不可分。
牛腿是从撑拱演化而来,最初只为解决支撑屋顶出檐的问题,时至明中期,雕刻精细的牛腿逐渐风靡,竟成宅子的颜面。而如今,作为建筑结构形式的牛腿已经远去,可它却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神,与传统建筑上挂落、花街铺地等其他看似无用的事物一起,正以传统建筑丰厚的文化意蕴深刻影响着青年一代,显露出惊人的价值。
在新建筑不断涌现,传统建筑不断老去并逐渐消失的当下,《李渔的窗子》为我们打开一扇窗子:传统建筑里蕴含的文化意蕴和创造精神一直根植于我们的基因里,来之不易,我们更不能让其轻易远去。
(李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