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廊桥之美

——读《廊桥笔记》

惠州日报2022年05月21日

《诗经》里有“造舟为梁”的说法。中国的古桥,悠久且优美,不仅具有交通功能,也传达审美的旨趣,和谐地调节了建筑风景与建筑群体的意境。

我从前读茅以升先生的《桥梁史话》、陈从周先生的《说桥》,就很为书中谈及的中国古桥梁所吸引,其中尤以廊桥为最美。长虹卧波,鱼沼飞梁,为乡人行旅遮阳蔽雨,为湖山江水生色。听闻这部集大成的《廊桥笔记》出版,我迫不及待地抢鲜阅读。

该书作者鲁晓敏是浙江松阳人,松阳有许多保存完整的传统村落,廊桥、古村落、老房子是鲁晓敏一直关注、努力书写的对象。《廊桥笔记》就是鲁晓敏长期调研的结果,联袂吴卫平摄影,文图并茂,情景交融。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何以廊桥、廊桥之境、美哉斯桥和廊桥遗梦。从廊桥的历史及影响进入,接着叙述全国廊桥的分布情况,继而描述各地廊桥的特色与独特魅力,最后阐析这些廊桥的历史文化意义,强调保护廊桥的重要性。

作为一位非桥梁专业的作家的作品,该书在翔实的资料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一并呈现良好的文学水准以及人文角度的思考。

关于廊桥起源的考证,说明了鲁晓敏写作的历史维度。他认为,廊桥营造技术的传播,遵循中国文化的辐射型而呈现了一条“马蹄形”长线:两汉时期,廊桥的火种从成都平原出发,进入甘肃文县,诞生了“阴平桥”,继而传入河南洛阳、开封,在唐宋时期进入浙江,接着进入福建、江西,甚而传到更远的西南地区。

廊桥的历史研究,留待专家们继续推论。普通读者如我而言,我更喜欢欣赏廊桥之美,沉浸在传统文化的氛围里,并为廊桥背后的人与事牵动心弦。

浙江庆元县黄水长桥、江西铅山县澄波桥、安徽休宁县云溪桥、福建屏南县千乘桥、广西三江县程阳桥、甘肃渭源县霸陵桥……有的亭榭游廊,掩映生姿,有的飞跨江面,凌波横渡,这些千姿百态的廊桥,无不让人望美而生叹。廊桥是水上架空的建筑,受限于特有的实用功能所确定的基本形式,可是,我们的设计者和工匠们竟然可以在有限的形制里无限地腾挪转换,变幻出各种各样的美。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廊桥的建造与维护,殊非易事,它通常是由乡绅带头筹募四方捐款,再花费数年时光修葺而成。桥的形制和纹饰,参考当地的图腾崇拜,寄托着人们的生活理念。这些桥的桥头,往往立有碑文,讲述造桥的由来。

这些廊桥在它们的所在地仍然为当地人造福,行路、休憩、交流、聚会、看风景。这些廊桥成了风景的一部分,用明月装饰看它的人的梦境,桥下的水没有干涸,从古到今,在静默流淌的时间里,廊桥一定见过、听过许多的故事。 (林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