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的家国情怀

——读《平安批》

惠州日报2022年05月24日

侨批,是早期潮汕、闽南华侨与家乡的书信往来,而平安批则是他们抵达异国他乡后给家乡亲友报平安的第一封书信。作家陈继明的长篇小说《平安批》便是以“平安批”这一介质为线索,融入百年的世事变迁,呈现出一方人的精神世界和一段难忘的时光,串联起一段潮汕侨商“下南洋”的奋斗史。

作为一位生于西北、长于西北的作家,陈继明书写独具地域特色的潮汕故事,需要克服的文化反差不可谓不大,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的身份和其从西北到东部的“迁徙史”也是其创作的优势,让他可以跳出潮汕看潮汕,建立起与郑梦梅为代表的“迁徙者”的心理链接。侨批的产生和发展,与潮汕地区特殊的地理、历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在汕头挂职期间,阅读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和风俗研究书籍,探寻到侨批文化背后隐藏的社会生活信息,也走访过多位当事人或当事人子女,从他们口中收集到较多华侨海外生活细节,使得他在书写潮汕侨批、建筑、饮食、戏剧等地域文化,以及生动描绘华侨奋斗故事时,游刃有余。

当然,任何一个作家的写作,都离不开他的故乡。陈继明的老家一直有“走西口”的习惯,与“下南洋”拥有迁徙、流落、求生、逃亡、土地、回归、文化认同等同样的关键词,为他迅速建立起故乡和他乡的隐秘的情感链接,让“关于‘走西口’,关于东干,关于我自己家族的所有迟疑所有准备,都变成了《平安批》的重要资源”。

书中郑梦梅的人物形象便是以他的父亲为原型,字里行间弥漫的爱国、思乡等情愫凝结成中国人共有的情感。

关山阻隔,羁旅异乡,百年来,一纸侨批联结起海外赤子与故土亲友,反映着潮汕地区的文化性格,也传递着他们对家国安康的牵挂以及对民族复兴的期许。

陈继明说,“潮汕人的性格其实是中国人的性格,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人性格的加强版。这样的性格,是传承,是血脉,也是经验和现实教化的结果。”

情感力量的强弱是评价一部小说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准,《平安批》最具魅力和价值的部分,便是写出了历史风云中侨批所携带的丰盈厚重、激流暗藏的情感力量。

抗战爆发后,郑梦梅等海外华侨积极筹款,用于救济难民和抗日救国,更为国难当头失声痛哭,重情守信是中国人立身之本、立业之基,潮汕失守后,海路断绝,郑梦梅决心带着儿子乃诚翻山越岭,历尽千辛万难,打通陆路邮线,将积压了两年的上千封批银运回国内。在其生命的晚年,他创建了抗战时期沉批博物馆,希望能救活在历史中沉睡的死批沉批,也希望后人能透过一封封侨批触碰到真实可感的生命和侨批串联起来的华侨奋斗史。

《平安批》虽然写的一封封饱含着动人情感的“侨批”的故事,其实写的是一颗颗重情守义、爱国爱乡的“中国心”,以及中国人跨越山海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家国情怀寄尺素,侨批背后珍贵的记忆和精神,值得我们长久铭记。

(李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