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端午
□苗理洁

大地谱华章(摄于惠东稔山)。东江图片社供图
公元1079年端午节前夕,惠州知府衙前的石栗树上,知了高一声低一声地叫着,此时荔枝也上市了,“蝉鸣荔熟”,标志着盛夏来临。是日,衙门师爷通报知州:有成群百姓送来粽子和新摘的荔枝,还有糯米酒,道明要送与知州陈偁尝鲜。这些年,每逢过节都这般情景,惠州百姓热情似火,拳拳深情如何偿还?陈偁心中感动不已。他已接到朝廷圣旨,不日即启程赴泉州上任。惠城的百姓不知从哪得到的消息,都借着端午佳节送粽子、荔枝和糯米酒,与他作最后的道别。此时陈偁的心,如同打翻了五味瓶般不是滋味,离别的惆怅涌上心头。
从1066年受命到惠州任知州,陈偁不知不觉走过13年光景,他感慨万千。4000多个日夜,他与这方山水已结下不解的缘分。之前,他在福建漳州、东源、在蔡州(今河南汝南一带)履职,亲民勤政,得民拥戴,每次与百姓离别总是两情依依。惠州,又是一个让他不舍之地。陈偁的潜意识指引着他身不由己朝城西走去。
城西有丰湖,一眼望去,养眼洗肺。这是他带领惠州百姓奋斗多年的成果。凉风习习,泛起水的气息,他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顿感清爽无比。这里原本没有湖,是由横搓、天螺、水帘、榜山几支山水注入而成的一大片洼地。雨天成泽国,晴日成旱地,多水的惠州却不能自如用水,百姓唯有望水叹息。他到惠州要紧做的一件事,就是兴堤扩湖,蓄泄湖水,要将洼地彻底换新颜。
陈偁信步走入竹径,这里翠竹青青,婀娜多姿,菱溪菱角花开,细细密密。举目远眺,广阔的水面波光粼粼,碧水蓝天共一色,身临其境,心旷神怡!陈偁不由浮想联翩。13年过去,与民同甘共苦,不分日夜,无暇饮食,营湖建设循序渐进——扩湖数里,筑堤蓄水,植600多米的竹径,改洼地为湖初达心愿。懂得感恩的百姓欲建生祠纪念被他阻止:“天子之命我来者,以我为州,非以州奉我也!”这誓言实属发自内心。如今竹径青葱,曲径通幽,亭馆玲珑,箫声悠扬,六堤桥(西新桥、拱北桥、烟霞桥、迎仙桥、明圣桥、圆通桥)与洲渚相连,湖光更添秀色。特别拱北桥(五眼桥),中置水门调节水势,排洪防涝,已呈收效。
陈偁手搭凉棚,朝西北方瞭望,那里是水佩风裳的荷花浦(地名)。端午时节,粉嫩的荷花水面盛放,湖风掠过,彩霞映影。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让这方水面,衍生了可供人食用的莼菜、藤菜和鸡头米。秋季时节苇花飘飘,延绵数里(现菱湖),故而也成为许多水禽和鹭鸟的繁衍栖息地。更可喜的是,惠州百姓解决了先前的灌溉之忧,湖水可浇灌农田数百亩。陈偁还制定有关免税的措施,减轻百姓的负担。曾经水旱不固的洼地,已初步形成生产与风景具备的湖泊。“苇藕蒲鱼之利,施于民者丰矣!故谓之丰湖。”十三年磨一剑终成正果,陈偁欣慰。这是自己在惠履职期间做得最有意义的事情。如果不是调往泉州,他还想再展宏愿。他教惠州人在南津(现麦地)试种的小麦已获成功,希望大面积推广,让更多人吃上面粉,弥补单吃大米的饮食结构。蓄湖后,他以景观命名“鹤峰清照、雁塔斜晖、桃园日暖、荔浦风清、丰湖渔唱、半径樵归、小寺岚烟、水帘风瀑”的丰湖八景仍在添加中,天赐这方山水胜景多多,需不断挖掘考究。无奈,打造丰湖为一方胜景的心愿,只能交后人接力实施了。
端午之际,陈偁与同僚等属下惜惜辞别,也分享了惠州百姓的心意,那糯米酒、粽子和荔枝,成为他在这南国边陲的惠州履职期间美好的记忆。陈偁离任后,惠州人于府治旁建生祠“陈使君堂敬奉”。他去世158年后,又被惠州人祭祀于银冈岭“聚贤堂”的“十二先生祠”。宋绍圣元年(1094),大文豪苏东坡谪贬惠州,期间常泛舟湖上抒发胸臆。满腹才情的苏东坡写下赞美丰湖数十首诗篇。其中:“人间胜景略已遍,匡庐南岭并西湖,西湖北望三千里,大堤冉冉横秋水。”随苏东坡诗篇名声远扬,之后丰湖改称西湖。惠州西湖美誉亦传遍大江南北。
青山常绿,西湖不老。陈偁服务百姓,造福一方,成为惠州人心中一座丰碑。惠州人铭记陈偁兴堤扩湖的功绩,将其亲历的工程命名陈公堤(五眼桥南侧约80米)、“陈公桥”(现排水口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