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账本
□周元昕
父亲1933年生人,年已九十,生性乐观,身体尚健。其一生较为坎坷,9岁不幸丧母,使得原本贫困的家无异于雪上加霜,因此才读了3年私塾的他便失学了。从此上山砍柴,下地种田,回家做饭,里里外外,样样得干。及至稍大,便被送至其舅舅开的店里当学徒,白天挑水打杂,晚上守库巡逻,竭尽其能,不敢有丝毫懈怠。新中国成立后,他便参了军。1953年3月,他随部队入朝作战,在此期间入团入党,并受到营嘉奖2次和连嘉奖1次,由士兵做到班长,再从给养员做到司务长,直至1958年才随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兵回国,后转业。转业后,本来安排他到东北大兴安岭林场工作,因家人畏惧那里的寒冷气候而反对,最后放弃分配,回乡种田。但不到一年,他就凭借自己在部队学到的文化和不懈努力,考上了江西农业学校。可能因其是抗美援朝的老兵和党员,所以他一入学就当上了学校学生会主席。由于表现突出,加之那个年代特别缺有文化的干部,1960年3月学校居然让他提前一年半毕业并留校在人事保卫处担任干事。1960年12月,江西省委号召省所属单位干部挂职基层,父亲便主动申请回到家乡工作,先是在人民公社任职,后被组织调到县人民银行工作,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银行系统,直到退休。
父亲一生,“工农商学兵”几乎都干全。但无论做什么,都似乎离不开账本,即使退休了还一度被银行聘请为当地农民收支情况调查员,更是离不开账本。可能是职业的习惯吧,打我记事起,印象中父亲一直都有记账的习惯,家里的一应收支及人情世故均会记录在册,并且公私分明,一清二楚,决不含糊。因此他无论走到哪,就会将账本带到哪。
由于母亲务农,我们全家从小生活在农村。那个年代物质极其贫乏,加之我家底子特别薄,全家八口主要靠父亲微薄的工资,6个兄弟姐妹还要陆续读书,所以家里特别穷。印象中家徒四壁的墙上,最醒目的是父亲的账本。父亲十天半月从单位回家一次,每次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将家里的一应收支登记入账。只要我们有兴趣,也可随时查看账务,所以说我家可谓很早实行“财务公开”。不过那时不管我们如何省吃俭用,总还是入不敷出,每年都会欠生产队一些口粮款。由于我们兄弟姐妹对家庭经济状况知根知底,所以每个人都特别自觉,不仅尽量节俭,还在学习之余尽量帮助家里做些家务及副业,以贴补家用。可以说父亲的账本起了无声的号召作用。
尽管父亲在银行担任一定的职务,也有一定的权力,但他从没有利用这些权力为家里牟利,还经常教育我们不是自己的东西千万不要伸手,他的账本上的每一笔收入永远都是清清白白,我们也因此深受其益。我们长大后,有几个姊妹也机缘巧合从事了经济工作,但个个都是兢兢业业,从不贪图公家便宜。可以说父亲的账本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无声的感化作用。
随着我们渐渐长大成人,父亲也退休了,再后来我们陆续成家了。为了解决我们的后顾之忧,父母经常会根据我们姊妹的小家庭的需要,去帮助带小孩和做家务。而父亲无论去谁家,哪怕小住几日,也会将他经手的收支情况登记得清清楚楚,临走时连同账本及多余的钱交回,决不含糊。甚至就连我们姊妹相互之间的临时借贷及归还情况,只要他知道都登记在册。可以说父亲的账本在一定程度上还促进我们大家庭的和谐。
虽然现在父亲年事已高,我们也早已不需要他管事了。但现在我们还会常常在家庭聚会时翻出账本“欣赏”一下,偶尔忘记了家庭一些发生比较重要的事情,还可以从账本里找到一些线索呢。有时将他账本的收支数据前后比较分析一下,就能切切实实感受到时代的变迁、生活的巨变和社会的发展,给我们带来满满的幸福感。因此我觉得,父亲的账本尽管烦琐,都是些枯燥的数字,但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意义也非同一般,值得我们珍藏、回忆、学习和借鉴。感谢父亲的账本,更感谢账本的主人!
- 上一篇:“闲心油坊”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