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常识 才能更好服务大众

《常识工作法》提出企业破除囚笼效应、增强发展动力的合理化建议

惠州日报2022年05月29日

“常识是看清事物本质,并依照事物规律做事的诀窍。”针对常识,丹麦管理学家马丁·林斯特龙的解释非常通俗易懂。他在对全球100强企业的长期观察中发现,很多团队低效、管理失控、员工归属感低,其根源是组织、员工和顾客之间的脱节导致常识缺乏。在他看来,产品的好坏和销售、团队的效率和员工幸福感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企业内部有多少常识。在《常识工作法》(中文版译者陈召强,中信出版社出版),马丁·林斯特龙对此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希望能够给广大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提供更多借鉴。

拥有常识,某种程度上就是拥有同理心,学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马丁·林斯特龙进一步诠释说:常识是我们辨别是与非、高效与低效、有用与无用、有价值与无价值、秩序与混乱、洁净与肮脏、干燥与潮湿、安全与危险、成熟与稚气、有益与有害,以及明智与失策的能力的总和。常识是实用的,是合乎情理的,是显而易见的。所以马丁·林斯特龙非常看重常识在企业日常运行和对外经营中的重要作用。

既然是常识,那为什么我们还会犯错呢?马丁·林斯特龙通过分析很多案例后得出结论:在全球,约有50%的人为某种类型的组织(多为企业)工作。马丁·林斯特龙曾经询问那些企业的负责人:你们企业存在多少缺乏常识的问题?他们大多非常自信,认为并不多。但作者认为企业缺乏常识的问题司空见惯,比如:他有一次准备坐飞机去长途旅行,买了一个看起来很漂亮的耳机,打算在飞机上用。等他把耳机买回来以后,发现耳机包装怎么撕都撕不开。他觉得这是一件有违常识的事,让他哭笑不得。由此马丁·林斯特龙认为:只有当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设身处地从商品使用者的视角、特征去看这件事的时候,才会明白,原来自己的设计是多么愚蠢。也就是说要拥有“同理心”,要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

那么,是什么导致常识缺乏呢?马丁·林斯特龙认为:第一,最核心的原因是,人们在组织当中变成企业的流程,丧失了独立的判断,而不是依靠常识工作。第二,有缺陷的企业生态。比如,电视遥控器上面有很多按键。其中有些按键,顾客一辈子都不会去摁一次。作者后来才知道,这家遥控器生产公司存在一些内部问题,各个部门都在争夺遥控器的控制权,且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最后就设置了这么多按键,却给顾客带来很多不便。第三,办公室“政治”。办公室“政治”会让很多员工的工作变形。如层级太多、各自为政、缺乏沟通。第四,过度依赖技术,导致单纯的技术至上,忽略了顾客的感受。

鼓励员工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营造尊重常识的企业文化

如何回归常识?马丁·林斯特龙认为,核心是回归人对人的服务方式,并给出完整的步骤。第一步:敢于走出囚笼。作为一个企业,首先要意识到,我们是处在囚笼中的,然后才敢于走出来,敢于尝试离开囚笼。第二步:勇气。人要想离开囚笼,是需要勇气的,而勇气需要干预。在干预期间勇于做出一些小改变,积少成多,便会拥有、利用更多常识来推动工作。第三步:庆祝。乐观会消退,变革初期,可能干劲十足,一旦时间过长就会松劲,所以需要找到欢庆的亮点,互相鼓励,确定下一阶段的目标。第四步:切断退路。马丁·林斯特龙举例说,好莱坞的电影是典型的三幕剧,第一幕,事件发生;第二幕,不断折腾,跌入谷底;第三幕,进入解决问题的阶段,一切慢慢变好。一个回归常识的变革,最容易在第二幕的结尾时出问题。在这个时候,要学会保持变更,切断退路,给人鼓励。第五步:贡献文化。回归常识多了,就会形成尊崇常识的文化,而文化对企业发展具有潜在的推动力。

最后,马丁·林斯特龙建议企业设置常识部。常识部并不直接解决问题,而是鼓励员工直接动手解决,让员工用自己的能力,去创造新的流程和方法。马丁·林斯特龙举例说:丰田公司常识部曾经给管理层提出一个很好的建议。该公司车间里有大量的机器人,那么大的厂房,那么亮的照明,一年浪费了很多电费。常识部员工经过观察以后,就提议把机器人车间的灯关掉,或者调得暗一点。因为机器人根本没有眼睛,摸黑也能工作。就这么一个建议,一年省下了很多费用,这就是常识的力量。(张永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