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量体裁衣 做消化系统守护者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高质量打造消化道疾病诊疗中心

惠州日报2022年06月03日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本版图片由市一院提供

消化内科主任李丙生。

胃肠、甲状腺外科主任王希。

肝胆胰外科主任廖锦岐。

为进一步提高疑难复杂疾病的规范化诊疗水平,促进各专业协同协调发展,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和获得感,今年4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院”)着力打造的“八大中心”挂牌成立,其中之一就是“消化道疾病诊疗中心”。

上达食管,下至肛门,消化道是人体一条很长的肌性管道,涉及内脏器官较多。目前,我国消化道疾病呈现高发态势。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加全面、高效、专业、优质的消化系统诊疗服务,该院消化道疾病诊疗中心通过整合消化内科、内镜中心、胃肠外科、肝胆外科等学科,组成专业的诊疗团队,发挥多学科联合诊疗的优势,以患者就医需求为导向,用更微创的医疗技术、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做患者消化系统健康的守护者。

多学科联合作战

打开生命之门

去年,35岁的陈斌(化名)经历了一场“生死救援”——因为严重的消化道出血,他处于失血性休克状态,通过医联体绿色救治通道被火速转送至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性消化道出血救治中心。积极补液后仍然呈失血性休克状态,考虑有活动性出血,且出血量大,市一院消化道疾病诊疗中心牵头人、消化内科主任李丙生听完病情汇报后马上启动消化道大出血MDT救治通道,胃肠外科、血管介入科、ICU等科室在收到通知后立即到位参与抢救,最终经过MDT团队的联手抢救终转危为安。

数天前,86岁的杜奶奶因持续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来市一院就诊。通过检查,医生发现杜奶奶原来是因为肠套叠导致上述症状,此外,她还患有胆囊结石、卵巢囊肿,家属提出希望医生能够一并处理三个病灶,让老人家免受疾病困扰。但高龄手术一直以来都是外科手术的一道难关,加之杜奶奶长期禁食导致身体情况较差,大大增加了手术的操作难度和风险。胃肠外科团队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经过反复研究并与家属沟通后,决定与肝胆外科等科室联合为患者进行这台手术,在多学科通力合作下,医生只切开5cm的微创切口,就完成了三种疾病的手术,术后一周杜奶奶顺利出院。

上述病例是多科室通力合作救治病患的两个成功案例,这样的案例在市一院急性消化道出血救治中心屡见不鲜。

以患者为中心

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

在不少人的认知中,消化系统就是胃和肠道,实际上并非如此。李丙生指出,人体的消化系统器官很多,包括消化道、肝脏、胆囊、胰腺等诸多器官,而消化道又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和肛门,这个系统不仅仅负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还有免疫、内分泌、代谢和肠道微生态等功能,所以消化系统疾病众多、表现多样。

“建立消化道诊疗中心是坚持患者利益最大化原则,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整合性诊疗新模式。”李丙生表示,消化道疾病诊疗中心搭建集消化、内镜、肝病、普外、放射、介入、肿瘤、病理、营养等为一体,临床学术相结合、以患者为中心的消化疾病诊治平台,并在门诊开设中心门诊,整合相应专科在一个固定区域,对患者来说,可一站式就医,减少了就诊环节,节省了时间和就诊成本。此外,通过多学科诊疗(MDT),各学科专家能够互相合作、互相补充,促进诊疗的规范化、科学化,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个性化、一体化的综合诊疗方案。

“肚子痛,到底是该挂消化内科还是消化外科,很多患者其实是不清楚的,消化道诊疗中心成立后,病人就不用受这个问题困扰了。”市一院胃肠、甲状腺外科主任王希介绍,传统医疗模式下,各项治疗技术掌握在不同科室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因学科衔接导致疾病诊疗连贯性欠缺的问题。基于消化疾病各个阶段开展的诊疗方法有所不同,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往往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成立消化道疾病诊疗中心,通过对消化系统疾病多学科联合会诊模式,医患共同参与,科学诊治疾病,推进诊疗标准化、个体化,为患者提供及时、全面、科学的诊疗服务。“在各自业务领域中,各成员科室通力合作,共同制定疾病诊疗流程,使患者的诊治更加及时、科学、完善。”

据悉,后期该中心将逐步开展胃肠功能检查室、生物反馈治疗室、粪菌移植室等等,致力于将国际最先进的医疗理念灵活运用到临床实践,打造惠州市乃至粤东地区省级疑难消化疾病会诊专家团队平台,精益求精,不断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

消化道疾病诊疗中心三大重点科室

消化内科

当好健康守“胃”兵

近年来,市一院消化内科不断精进技术与服务,在挑战精尖技术、高危疑难复杂病例诊治、消化道早癌筛查技术方面迅速发展,大力开展内镜微创诊疗技术,从防到治,形成消化道肿瘤防治、消化重症救治、消化道出血诊疗技术、炎症性肠病诊疗等亚专科特色的粤东区域医疗中心,部分处于省内领先水平。

成立国内首个消化道出血中心

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最常见危急症,每一次遇到急性消化道出血的病人,都意味着是一次惊心动魄、争分夺秒的大抢救。为了让周边的急危重消化道出血患者可以得到快速救治,借鉴胸痛中心模式,市一院消化内科于2018年12月在国内开创了首个消化道出血中心。通过整合多学科资源,不断优化急救快速通道和诊疗流程,使患者尽快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并尽早完成急诊内镜干预(6-12h内)。同时,还同步开发全国独创的消化道出血数据统计软件,更加规范、高效管理出血患者诊治流程。今年初,市一医院牵头成立“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消化内科管理分会消化道出血专委会”,开创惠州市消化界先河。年内该院还计划与周边医院建立消化道出血联盟单位。

开设惠州首个消化内科早癌门诊

在“高发癌症杀手榜”前十大癌症中,与消化道相关的癌症就占据了大半。通过对消化道癌症早诊断、早治疗,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超过90%。因此,要想真正提高胃癌的治疗效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早诊早治。为此,市一院于2018年开设了惠州市第一个消化早癌门诊,2019年,市一院消化内科加入国内含金量最高的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GECA)单位,与体检中心合作进一步扩大消化道早癌筛查力度,去年全年筛查人次达7000多。

引进粪菌移植技术填补惠州市消化界空白

炎症性肠病等疑难肠病诊治技术是国内每一个消化病重点学科抢占的制高点。2017年,市一院率先成立惠州市炎症性肠病中心;2018年开设惠州市第一个炎症性肠病专科门诊;2018年成为广东省炎症性肠病联盟单位;2018年建立惠州市首个炎症性肠病MDT团队。

炎症性肠病团队将250多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及家属“团抱”在一起,建立微信患者肠友群,指导炎症性肠病患者如何正确用药、定期复查随访,并为他们答疑解惑,进行健康宣教。

“去年我们引进全粪菌移植技术,这项技术目前在广州深圳的省级大医院陆续开展,在惠州一直空缺。其临床疗效得到大家认可,尤其对一些疑难肠道疾病具有相当疗效。”李丙生介绍,所谓的粪菌移植,是将严格筛选的健康人粪便中的正常功能菌群分离后,移植到患者肠道内,重建患者新的肠道微生态平衡,让被破坏的内平衡逐渐恢复,从而达到纠正免疫紊乱、控制炎症、促进溃疡愈合的目的,不仅能够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顽固性便秘、腹泻、炎性肠病,还对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等多种疾病有治疗效果。这项技术的引进,也填补惠州市消化界的空白。

开拓内镜技术 实现超级微创诊疗

在市民看来,内镜被看作是一项检查工具,帮助辅助诊断病变。但在市一院消化内镜中心,内镜不仅是检查诊断工具,更可以微创治疗很多消化道疾病。

作为消化内科的重要构成,市一院内镜中心以“更安全,更安心”为服务患者理念,已熟练开展各项内镜诊疗技术,如消化道异物取出、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消化道早癌内镜下切除、内镜下止血、超声内镜、消化道狭窄扩张、支架植入等,且针对小肠的检查如小肠镜及胶囊内镜也已全面开展。“迄今为止,惠州市只有市一院开展小肠镜下微创治疗。”市一院消化内科已成功在小肠镜下完成小肠肿物活检术、小肠出血的止血术、小肠异物取出术、小肠狭窄内镜下诊断等多项小肠镜下微创治疗,为患者提供了又一种治疗方案的选择。

胃肠、甲状腺消化外科

微创刀尖上的“领舞者”

市一院普通外科是惠州市医学重点发展专科和临床重点科室,胃肠、甲状腺消化外科是普通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微创、快速康复的理念,胃肠、甲状腺消化外科是惠州地区最早开展腹腔镜胃肠道手术的单位,经过多年发展,科室综合实力突飞猛进,除了常规胃肠、甲状腺手术外,还是惠州市唯一开展减重手术的公立三甲医院,并在去年底入选粤港澳大湾区与华南减重联盟。

肥胖“胃”来治 让患者享“瘦”人生

近年,超重肥胖及其引发的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如何减重?除了常规方法,其实还可以通过手术达到减重效果,这个手术就是——袖状胃切除手术。

小明(化名)是一位年轻女孩。2年前她体重开始不断增加,尝试多种方法都没得到满意的减重效果。到市一院营养科就医时,她身高1.65厘米,体重93.3公斤,腰围100厘米,BMI34.2,属于中度肥胖人群。血糖、血脂、尿酸增高、肝功能都受到损害。随着体型的改变,很多身体问题也找上了她,医生诊断她患上了代谢综合征,市一院胃肠外科团队为她施行了4K高清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术后团队为她进行快速康复治疗,5天后出院。出院后一个月,小明体重就减少了16.3公斤。

袖状胃切除手术,是一种治疗肥胖和代谢疾病的新型手术方法,能长期改善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通过微创方式改变消化道的容积和路径,进而改变患者的食物摄入量和食物吸收方式,以达到减重和调节内分泌的目的。”王希介绍,市一院引进的最新一代4K高清腹腔镜,仅需要几个小小的切口,就能完成很多复杂的手术。目前,由他带领的减重外科团队紧跟医学前沿技术,在惠州地区率先开展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腹腔镜胃旁路手术(LRYGB),成功为多位肥胖患者找回健康、找回自信。

为患者个性化治疗疾病且保留美丽

创伤、疼痛、疤痕等一直被认为是外科手术的必然产物,近年来,随着腔镜微创技术的发展,外科治疗的传统理念也在悄然转变。在市一院胃肠、甲状腺外科,就坚持“以最小创伤获取最佳康复”的治疗理念,全面开展胃癌、结直肠癌、各种疝气、甲状腺等多病种的腔镜微创手术技术。

患者小倩(化名)几年前患上了甲亢,药物治疗多时都未能控制病情,发展到最后脖子前方凸起了一块“马铃薯”般大小的肿块。在王希带领下,团队为小倩进行了腔镜手术,手术顺利,小倩各项指标正常。有别于传统手术,该手术并未在小倩的脖子上留下半丝疤痕。

王希表示,随着大家健康意识的提高,体检中增加了甲状腺彩超检查,发现许多甲状腺结节。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这些结节都比较小,属于微小癌的范畴,总体腺体不大,腔镜甲状腺手术在这类患者的处理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和优势。不仅能规范地切除肿瘤,达到根治效果,更有优势的是颈部无疤痕,对患者术后工作、生活等影响小。

这是胃肠、甲状腺消化外科精进技术的一个体现。近年来,该科紧跟现代外科向精准、微创、规范化、个体化治疗的趋势和发展方向,积极应用现代新技术,使胃肠外科成为技术力量雄厚,管理规范的模范科室。同时,胃肠外科着眼于解决惠州市及周边区域急、危、重、疑难杂症能力,提高本专科关键技术、临床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建设,引领惠州市胃肠外科技术的发展。

肝胆外科

与患者“肝胆”相照 “胰”路前行

在人体构造中,肝胆胰排列紧密、结构复杂,又是癌症高发区,多年来,成为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重大难题。市一院肝胆外科是惠州市医学重点专科,该学科以肝胆胰微创手术、疑难危重疾病诊治、肿瘤综合个体化诊治为特色,在抗击肝胆胰脾重病方面披肝沥胆,取得显著成效。

挑战高精尖手术 疑难杂症迎难而上

多年来,市一院肝胆外科不断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专科医疗服务能力,尤其在临床技术发展上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掌握了肝胆外科的前沿技术,积极开展新技术,尤其是肝胆胰脾外科疾病的微创治疗技术。目前科室常规开展了腹腔镜巨大肝癌切除、门脉高压症巨脾切除、复发性胆石症手术治疗、胰腺肿瘤切除、小儿先天胆道疾病手术等疑难复杂的微创手术,已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其专业水平得到省内专家及本市同行的认可。

多项惠州率先 引领学科能力提升

为何敢闯“禁区”、攀“险峰”?力量雄厚的医护技术是底气。

2015年,市一院肝胆外科在惠州率先组建肝癌多学科诊治模式(MDT),提高了肝癌的诊治水平。该科2020年12月被中国肝癌防治联盟授予《肝癌防治体系推进单位》。2021年9月,肝胆外科与心脏外科、介入血管科、麻醉科、ICU等多学科合作,成功为一巨块型肝癌并肝右静脉、下腔静脉、心房癌栓患者,进行了根治性的切除术(胸腹联合切口、体外循环下右心房切开癌栓取出+右半肝切除术)。此病例为惠州首例,让复杂肝癌晚期从无法切除转化为可根治切除治疗,标志着市一院肝癌综合性诊治技术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应用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三镜联合微创治疗胆石症技术相当娴熟,已成常规手术。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风险极大的高龄胆石症患者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为高龄胆石症患者施行胆道手术,医患双方都面临着极大的风险。此前,肝胆外科联合多学科先后成功为不少高龄胆石症患者施行了手术,其中包括2018年11月成功为94岁30公斤的女性胆石患者进行了手术;2019年3月成功为101岁老人施行了胆石微创手术;2020年6月成功为86岁极度驼背(严重脊柱侧弯、后突畸形)施行了胆石微创手术。三位特殊老人都患有胆总管多发结石、胆囊结石伴胆道感染,尤其是驼背老人既往做过两次腹部手术,手术风险极大。经过多学科会诊讨论,最终在肝胆外科主任廖锦岐带领下,成功为三位老人施行了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碎石、取石术。101岁老人术后1周康复出院,患者家属专门给廖锦岐及其科室全体医务人员送上锦旗和感谢信致谢。经过2年随访,三位患者饮食起居均正常。

类似案例,在市一院肝胆外科不胜枚举。

“我们科开展重大疑难复杂手术较多。”廖锦岐介绍,“以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为例,这是腹部外科最大的手术,手术涉及部分胃、胆总管、胆囊、十二指肠、胰头、部分空肠等六个部位的切除,切除后还需进行‘三个通道’的消化道重建。”廖锦岐把这种手术方式形象地做了比喻:如同三岔路口长了一个肿瘤,要想彻底清除肿瘤,周边几个器官都会受到影响,肿瘤切除后,要通过架桥等方式再次接通“交通”。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市一院就邀请广州著名专家来院指导高难度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效果优于省内许多大医院。腹腔镜手术治疗胰体尾肿瘤以及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胰腺周围脓肿取得了满意效果。2019年12月被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委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委会授予的《华南胰腺微创联盟》会员单位,是惠州地区唯一入选的会员单位。

技为刃、心为盾,技术的挑战蕴含着职业的风险,但在廖锦岐看来,医生不能退居安全地带,只做自己熟悉的手术,而要不断引进最新技术,让患者在惠州就能享更高水平诊疗。

惠州日报记者刘乙端

通讯员王运广 郑海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