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23个核心产业的发展故事

《实业强国》探索中国制造业自强之路,诠释未来发展路径

惠州日报2022年07月06日

在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制造”该担负怎样的使命?如何实现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最近出版的《实业强国:中国制造自强之路》(观察者网·科工力量栏目组编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给出了切合实际、具有前瞻性和思考性的思路和建议。本书立足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着重讲述工业制造领域23个核心产业的故事,既包括粮食、石油这样的基础产业,也包括电动汽车、工程机械、光刻机、航天发动机这样的高端制造产业和工业软件等高科技产业,对广大党政干部、企业家和社会各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重视历史肌理,建言未来发展

第一,重视历史机理,诠释现实路径。众所周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既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和创新,也根植于过去的发展基础。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书首先回顾了中国制造业走过的“荆棘之路”,尤其是新中国成立至今。在前30年期间,中国主要执行计划经济,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艰难地摸索出一套生产体系和经营模式,提供了后续工业化升级的宝贵的基础资源和发展经验。

作者指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生产能力不足,大部分商品处于短缺状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打基础、强筋骨,工业发展迅猛,在家电、服装、纺织品、日用工业品、微机等领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工厂或生产基地。此外,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工业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大幅提升;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进步,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近10年来,随着国内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已经以全新姿态站到世界舞台中心,制造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打下坚实基础。这样的论述,为中国制造业走向自强提供了很好的产业参考和观照,也有利于理解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未来路径。

第二,着眼科技前沿,建言未来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本书认为,《建议》站在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维度,把创新放在非常核心和重要的战略位置。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都属于未来在全球科技竞争发展中很关键的领域。既有需要当下突破的“卡脖子”技术领域,又有着眼未来可以进行创新竞争和产业基础技术竞争的领域。因此本书指出,“十四五”期间将会是这些战略性“赛道”全球竞赛的关键阶段,这5年形成的技术路径和竞争格局,将塑造未来很长时间的产业面貌。

结合转型升级讲述产业故事

第三,结合转型升级,讲述产业故事。本书通过大量的历史细节、关键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我国制造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帮助读者思考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前景,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比如,作者讲述道:云南咖啡产业服务的是国际咖啡品牌。下游巨头们赚取的巨额利润和农户无关。研究机构曾给出数据:在整个咖啡产业链中,上游咖啡豆每千克成本约17元,中游加工后每千克成本83元,到下游消费环节,终端价格却暴涨到每千克1567元,整个产业链的绝大部分利润被雀巢等国际品牌商拿走。由此可见,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还有很多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在讲到粮食安全和粮食故事时,作者指出,总体来看,我国粮食库存处于历史较高水平,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远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当前,我国正处在历史上粮食安全形势最好的时期,但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等形势时,绝对不能高枕无忧,要未雨绸缪。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大力促进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和企业的转型升级。

在论述中国制造业发展时,作者还充分讲述、诠释了了不起的中国工程机械、国际高铁“大博弈”、大飞机复刻高铁奇迹、可堪大任的中国轴承钢、工业软件发展、中国“北斗”如何打造世界“朋友圈”等故事,都有很强可读性,给读者带来深入思考和启迪。(李仁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