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尝新节 浓郁民族风

该节历史悠久,对研究龙门瑶族农耕文化、风俗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惠州日报2022年07月10日

龙门农民画画家黄伟平、刘少夏作品《丰乐年》,展现蓝田尝新节场景。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翻拍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进入小暑,天气开始炎热,“三伏天”不远,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祭祀祖先,然后人人品尝新酒等。今天,这种习俗式微。但在惠州北部、龙门县蓝田瑶族乡,农历六月六尝新节作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传承,弥足珍贵。

瑶乡尝新节传承300余年

蓝田瑶族乡六月六尝新节,传承已有300多年。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早谷成熟,开镰收割,人们尝食新米、瓜果、菜蔬,预祝丰收,称为尝新节。

揆诸历史可以发现,这种习俗在蓝田传承有其独特的地理因素和文化因素。

“龙门……万山之聚也,其北一支为上建、石马,石马山冠诸山”,“十八堡地较广,有唐魏风,上建、高明、铁岗多土著,俗虽朴野尤推淳。”清代龙门地方志所说的“上建”,是今天的蓝田。

聚居于蓝田的瑶民,历史上曾傍山挖窑而居,或半穴居,自称“山仔瑶”。宋代朱辅《溪蛮丛笑》记载,“山瑶穴居野处,虽有屋以庇风雨,不过剪茅叉木而已。”《中华民族志》则指出,“生瑶即山瑶,皆居于岩峒之中,不与华通。”

根据蓝田瑶族口头传说故事,其先祖是从韶关北部的瑶山地区搬迁而来,时间推算起来不晚于明初。

历史上,土地是瑶族人民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古时蓝田瑶族的土地占有形式主要有三种:地主拥有的土地、农民自己开垦的土地以及“公偿田”。“公偿田”的所有权为同一宗族的子孙共有,平时租给本宗族家庭耕种或轮流耕种,租谷或收获物用于宗族的祭祀活动。山林则出售给人砍伐,所得款也用于宗族的公益活动。

在生产劳动中,男女分工明确,男子从事重体力劳动,如犁田、耙田、挑秧、打谷等;女子平时从事家务劳动,纺纱织布,农忙时则负责插秧、割禾等较轻的劳动。

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人们产生了相关的民间信仰,主要体现于六月六尝新节和十月牛王节。

每年六月,早造作物开始收成,人们食新米、瓜果、菜蔬,预祝丰收。尝新节由当地各姓族长选定六月的某吉日,统一出告示过节。午饭后,村人相聚在阴凉处闲聊或嬉戏。

每年十月初二则是牛王节,当天,人们用菜叶包肉等食物喂牛,以慰劳牛一年的辛苦。

饱含祈求丰收的愿望

蓝田瑶族因与其他民族频繁接触,在民间节日上,既保存了本民族的传统,又吸取了其他民族的节日形式。瑶族同胞过六月六尝新节,亲自品尝自己辛苦得来的劳动成果,喜庆丰收。

在中国古代,“尝”是一种祭礼,即在秋收时节祭天帝和社稷的礼数。《礼记·王制》云:“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同时也是一个具有美食传统的国家。食物生产首先是满足人之果腹,由此产生了食物之美味体验,即文化。人们通过品尝食品,体验农业文明,其中“美味”是关键,特别是季节食品。

厦门大学教授、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彭兆荣认为,美食有一个前提,由“尝”来实现。《说文解字》:“尝,口味之也。”“口味”不寻常,首先它是一种身体感官的感受;但是感官经验与社会经验紧密相连,特定群体、区域的人接受相同的菜系,使得身体感官趋向于接受同一体系的饮食。

进入农历六月,暑热开始流行。在农村地区,经过农历五月的抢收抢种之后,六月份的农事主要是各种田间管理的工作,一方面劳动强度相对降低,另一方面农民在每天伺候庄稼的过程中,升起对秋季丰收的渴望。祈祷丰收就成了小暑农事民俗中的主要内容。

龙门蓝田瑶族乡六月六尝新节,可以视作今天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地方版,它蕴含着古朴深厚的丰收文化底蕴,为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缩影,对研究农耕社会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