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护林人 只为青山着绿色
惠州市属国有林场三代护林人开拓守护70万亩林海

护林人常年与大山作伴,默默守护着惠州的青山绿水。本版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护林人在林场利用自制单杠坚持锻炼。

由于护林人坚持植绿、护绿,我市市属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这是汤泉林场。
编者按
近年来,惠州林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1.66%,比全国平均水平(2021年全国森林面积22.96%)高出38个百分点;全市森林面积超过1049万亩,全市林地面积超过1028万亩;全市森林蓄积量4150.85万立方米……在这些亮眼成绩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埋头苦干的大山深处护林人——来自全市10个市属国有林场人的1495名干部职工(含退休)的默默付出。正是因为他们的勤勤恳恳、埋头耕耘、无私奉献,铸就了惠州林业绿色的底色。今日起,惠州日报社联合惠州市林业局推出“身‘林’其境 走读市属国有林场”栏目,将聚焦这一群体,讲述惠州最美林业故事,敬请期待。
树,一岁年轮一岁心。而年轮再多,一圈圈绘就的是一个同心圆,圆点如一。在惠州,三代市属国有林场人接续奋斗60余年,他们绿荒山、守青山,将昔日荒山野林变为今朝万亩林海,又让绿水青山蝶变为金山银山。
目前,惠州全市共有10个市属国有林场,分别是位于惠城区的东江林场,惠东县的梁化、九龙峰林场,博罗县的罗浮山、象头山、汤泉、平安、鸡笼山、水东陂林场,以及龙门县的油田林场。10个市属国有林场总面积超过70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67.17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92%。
据统计,我市10个市属国有林场共有干部职工1495人,其中在职人员433人、离退休人员1062人,成为我市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和林业生态建设的中坚力量。目前,在职的市属国有林场干部职工平均年龄超过40岁,他们常年与大山作伴,与森林火灾和盗伐者博弈,从青葱岁月熬到鬓染白霜,默默守护着惠州的青山绿水,见证着树木成林、动物成群。正是这一代又一代市属国有林场人的绿色接力,让惠州的一座座荒山变为绿山,又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我市10个市属国有林场
东江林场
(位于惠城区龙丰街道)
梁化林场
(位于惠东县梁化镇)
九龙峰林场
(位于惠东县梁化镇)
罗浮山林场
(位于博罗县福田镇)
象头山林场
(位于博罗县泰美镇)
汤泉林场
(位于博罗县罗阳街道)
平安林场
(位于博罗县柏塘镇)
鸡笼山林场
(位于博罗县麻陂镇)
水东陂林场
(位于博罗县公庄镇)
油田林场
(位于龙门县永汉镇)
克服困难
誓让荒山披绿装
今年端午节小假期,距惠州市区仅18公里、距博罗县城仅8公里的惠州市国有汤泉林场(以下简称“汤泉林场”)迎来了一小拨客人。“有的是来摘杨梅的,有的是来摘李子的,也有些单纯来爬爬山、吸吸氧、散散心,那两天山脚入口附近的饭店生意都比平时要旺多了。”汤泉林场附近的赤竹坑村村民说。
从2003年起,汤泉林场便借力绿水青山,在汤泉、小坑、黎头尖工区划出1.5万亩林地作为广东汤泉省级森林公园用地,打造优质自然景观。
这只是惠州市属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市属国有林场充分发挥青山绿水优势,实现了资源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双赢,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道路,全市林区面貌焕然一新。
老一代护林人用青春染绿荒山
在过去,汤泉林场曾是山高水远、连附近村民都不愿问津的荒山,正是林场三代人的接续奋斗,才让一座座荒山岭变成林海,又化作风景。
据了解,汤泉林场成立于1959年,当时林场总面积仅约3.5万亩,经过几代林场人的接力,如今面积已接近8万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大建设背景下,林木资源备受重视。谢文玉、余富兴等人响应号召,到汤泉林场植绿、护绿,在这里奉献了一生。如今他们已年逾80岁,但至今仍难忘过往“刀耕火种”、肩扛人挑的日子。以他们为代表的第一代惠州林场人,日复一日,用汗水和青春染绿了一座座荒山。
1982年,响应“年轻人不要下山,要上山”的号召,年仅19岁的黄新华满怀热情来到汤泉林场,负责育苗圃,成为第二代林场人的代表。“植树造林是国家交给我们的使命,就算再苦再难也要克服。”黄新华说,今年他已59岁,头发花白,再过一年时间就要退休了。黄新华回忆说,他刚在林场工作时,工作条件仍然十分艰苦,四周满是荆棘野草——没有路,自己开;没有房,自己盖。山上居住的工区房都是用茅草盖的,刮风时四下漏风,每到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巡山时,仅有的一把锄头、一把砍刀伴身,工作全靠肩扛人挑。
新生代护林人不改初心护绿接力
2009年,黄新华唯一的儿子、毕业于广东省林业学校的黄吉龙放弃了大城市的热闹繁华,毅然选择回到惠州,继承父亲衣钵,目前就职于我市水东陂林场,成为一名新生代林场人。
虽工作单调而清苦,但黄吉龙被老一辈干一行、专一行、爱一行的精神所感染,立志要像前辈一样呵护惠州这一片片绿。随着科技日益现代化,黄吉龙和他同龄的新生代林场人已经用上了北斗巡护终端,彻底告别了过去“刀耕火种”的种林、护林阶段。“生于斯、长于斯、爱于斯,这一切对我来说像是理所当然似的。”黄吉龙说,在过去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老一辈林场人都能坚守下来,作为第三代林场人,更要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
如今,越来越多有志青年接过护林接力棒。目前,全市市属国有林场干部职工共1495人,其中在职人员433人。全市市属国有林场40岁以下人员占26.64%,专业技术人员74人,大专以上学历121人,其中本科生32人、硕士1人、博士1人。这些林场已不需要大规模垦荒,基础设施较以前已明显改善,但接下护绿“接力棒”的新一代林场人依然淳朴,没有丢掉前辈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惠州市属国有林场建设主力虽然在变,但是艰苦创业、忠诚敬业的林场拓荒精神生生不息,一代代林场人建设好市属国有林场的初心和决心从未改变。”黄吉龙说。
忠于使命
绿色接力生生不息
在惠州市属国有林场的大山上,有许多的父子档、夫妻档。常年生活在大山上的他们或并肩作战,或守望相助,或传承接力,在坚守中助力惠州一座座荒山变绿海,也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见证者。
一家四代书写惠州版“塞罕坝精神”
在罗浮山林场,有一户四代“隐居”于大山上的“林场世家”,经媒体报道后才渐为人知——这就是徐益成家庭。徐益成是家中第三代守护罗浮山的林场人,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他的爷爷徐如托成为罗浮山造林站护林员开始,到父亲徐寻芳在上世纪80年代接班,再到上世纪90年代他子承父业。而如今,他的儿子徐文祥也从高校园林专业毕业,并志在林业。一家四代人,跨越70余年,把塞罕坝精神写在惠州的大山上。
徐益成是林场资源管护股的林业工程师,妻子李容金是罗浮山保护区中草药药园管护人员。工作上他们互相鼓励、共同学习,生活上相互照顾、和谐相处。徐益成今年已48岁,作为家中第三代护林人,如无特殊情况,他将和他的祖父、父亲一样,倾心守护罗浮山林场,直至退休。他和他的父亲、祖父,见证了罗浮山从森林覆盖率仅有20%,蝶变到目前森林覆盖率高达97.43%,成为“物种基因宝库”。
传承的故事仍在续写。受他们影响,儿子徐文祥对植物也情有独钟,熟悉许多植物品种及习性。耳濡目染之下,徐文祥大学报读了惠州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将以“子承父业”的方式延续着徐家几代人的“林业梦”。
“林二代”青春无悔守护绿水青山
1978年出生的高文辉是一名“林二代”。4岁时,他便跟随父母来到惠州汤泉林场,从那时开始,他开始光着脚满山奔跑,童年便与这里的一草一木结伴度过。阴差阳错之下,19岁时,他也成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故事中人。
高文辉现任汤泉工区护林队长,作为新一代的护林人,他坚持以林场为家,精心呵护着一树一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用平凡的双手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在汤泉林场,每一寸土地都滴有他的汗水,每一棵树都成为他的“心头肉”。从小与山上的树木为友的他,对林业有着独特的感情。
“林场中的每个山谷我都记得住,每一棵树、每一块大石头也成了我巡山的好伙伴。看着以前刚栽的小树苗,在大家的护理下如今已郁郁葱葱,长成了参天大树,或者看到山中的水流一年比一年清澈,我都会觉得,自己的每一滴汗水都是有意义的。”高文辉说,作为“林二代”,他将不负老一代林场人的敬业付出,为振兴林业、造福后代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步履不辍
从植绿到护绿用绿
过去,市属国有林场曾是企业化经营,主要以伐树、卖木材为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个时期的木材需求、木材价格各异,让市属国有林场人的生活起起伏伏,颇为跌宕。
随着保护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渐入人心,市属国有林场人不再“卖树为生”,而走上了一条植绿、护绿到用绿的快车道。从“砍树经济”转为“看树经济”,这种变化,林场人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从“卖树为生”到种树护绿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经济建设需要,需要大量木材,大量树木被伐,树木数量锐减。上世纪70年代起,国有林场普遍进入“大造林”阶段,松树、杉树等适应性好的树木成为栽种首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需要大批木材使用,伐树卖树再次成为主要任务。上世纪90年代后期,林场基本停止大量采伐林木,只对松材线虫病影响的松林进行改造,种上乡土阔叶树种。
时间进入21世纪初,国有林场面临了一道难以跨越的坎:木材卖不上好价钱,自负盈亏的林场为了保收入,只能增大砍伐量,陷入恶性循环。2000年到2010年,惠州市属国有林场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商品林采伐大幅减少,林场收入锐减,造成林场经济十分困难。当时所有的国有林场都遇到类似困境,不少人选择离开,但大多数林场人选择了坚守。
让绿树成为经济发展新底色
扭转困境,改革是唯一的出路。市属国有林场开始着手实施多项改革措施——分流富余人员,鼓励自谋就业门路,稳住骨干核心力量;减少木材砍伐量,提高林副产品收入;发展森林公园,让绿树成为经济发展的鲜亮底色……
2015年,市属国有林场迎来了转机。这一年,中央、省启动国有林场改革,惠州市分阶段推进改革,从2016年到2019年为过渡阶段,2020年起市属国有林场定性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市财政全额拨款。
正是由于林场人坚持植绿、护绿,我市市属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山上的水土保持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正因为此,每年寒冬,惠东县梁化林场都有大批游客前来旅游,旅客们到这里“打卡”赏梅花,还到当地圩镇购买梁化梅菜、梁化青梅酒、梁化辣椒酱、梁化油豆腐等当地林、农特产,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手段之一。
无独有偶,汤泉林场小坑、黎头尖两片林区于1998年被划入稿树下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范围,2016年确定为饮用水源,为博罗居民饮用水安全提供有力支撑。至此,林场周边的村民们逐渐尝到了植绿、护绿带来的甜头。
据统计,经过多年管护,截至目前,惠州市属国有林场植被茂密,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植物种类多达2000种以上,列入国家珍稀保护植物近40种,拥有全市最好的林相,森林覆盖率达92.36%。目前,10个市属国有林场总面积70.01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67.17万亩。如今,市属国有林场已成为守护惠州的一道绿色屏障。
本版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游璇钰 通讯员梁宇 郑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