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

《“智能+”制造》解读“智能+”前沿动态,剖析其赋能制造业具体路径

惠州日报2022年07月23日

一个电芯生产车间,一辆辆无人搬运车自动沿预定路线行驶,并准确地将物料送到目的地;在京东“亚洲一号”自动化运营中心的“小红人”,自行取货、扫码、运输、投货,数以万计的商品由机器人和机械臂完成入库和出库......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猛,5G、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智能技术群形成“核聚变”效应,推动万物互联迈向万物智能,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应运而生,“智能+”让我们走入智能互联的数字化生活时代。

智能制造信息系统领域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专家、广州大学副校长孙延明团队结合近30年在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等相关领域的教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经验,倾力打造《“智能+”制造——企业赋能之路》(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从技术管理视角入手,用科普、管理和产业经济的话语体系进行阐述。

“智能+”赋能制造的内容远超智能制造范畴

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由此产生的云计算、边缘计算、区块链、数字孪生以及工业大脑等,对传统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产生了革命性影响,而这些都是“智能+”赋能制造的技术背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将“智能+”赋能制造与智能制造进行了对比,他认为,“智能+”赋能制造的内容远远超过智能制造的范畴。

“智能+”的重点领域是制造业。制造业需要“智能+”,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改进技术装备,提高生产效率,优化制造模式,重构研产销全流程。书中,作者对发达国家“智能+”赋能制造的发展状况和成功经验,以及国内“智能+”赋能制造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阐述。我国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过程中,“智能+”成为制造企业转型和升级的重要手段,得到政府、相关机构、社会团体和工业界的普遍重视。作者认为,目前,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尚处于企业实践探索阶段,当下中国“智能+”赋能制造的发展重点有4个方面:一是推广智能制造模式;二是实现智能制造装备的自主可控;三是工业软件要“上云”;四是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转型。

“智能+”可使制造业焕发经济新动能

中国制造业如何通过“智能+”实现转型升级?作者尝试从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视角提出,一方面可通过智能制造模式提升效率和效益,另一方面可在创新驱动和品牌质量方面实施转型。作者介绍了“智能+”赋能制造的总体框架,从原理方面阐述了“智能+”赋能制造的动力机制,以及赋能目标、形式、方法和评价的表达方法。按照技术体系,作者将“智能+”赋能制造方法归类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三大方法体系。“互联网+”赋能方法的要义在于连接,即企业上云,通过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连接上下游企业,连接机器与机器。“大数据+”赋能方法的要义在于跨时空,全维数据的采集、融合、治理和智能应用,通过对数据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延伸。“人工智能+”赋能方法的要义在于依托深度学习、知识驱动下的自主生产,通过类人智能对人的主观经验、客观规则等经验和规则的学习,进而实现产业的自主迭代与升级。

那么,“智能+”制造能为企业解决什么问题呢?“智能+”制造将让制造业人、机、物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智能+”赋能在保证总绩效最大化时实现对人、机、物投入的精细化管控。简言之,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满足企业需求,并且投入的人力、机器等资源尽可能变少。“智能+”对于制造业的升级赋能作用,意在强化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焕发经济新动能。

(王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