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罗浮山林场在一代代林业人接续奋斗下森林覆盖率已达97.43%

徐益成在观察林场内的植物。

护林员在林场内开展巡查工作。

罗浮山林场是名副其实的“物种基因宝库”。
崇山叠嶂,草木丰茂,流泉回绕,山径曲折,走进夏季的“岭南第一山”罗浮山,仿佛走进一个宁静幽深、远离尘世的桃源。
罗浮山不仅人文资源丰富,还拥有奇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鲜为人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罗浮山曾受到兵燹破坏以及刀耕火耨粗犷生产方式摧残,曾一度沦为荒山秃岭,森林覆盖率一度仅有20%。69年来,惠州市国有罗浮山林场一代代林业人接续奋斗,植树造林护林,使得罗浮山森林恢复昔日鼎盛,至今森林覆盖率已达97.43%,成为“物种基因宝库”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瑰宝。
岁月峥嵘,林业人的艰难与荣光在此交汇,镌刻在大山深处。
广东省最早建立的国营林场之一
罗浮山林场地处珠三角东北部,位于博罗县内,总面积9811公顷,是广东省最早建立的国营林场之一,也是惠州面积最大的国营林场。
森林是保护陆地生态平衡的主体,除具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吸收粉尘等生态环境效益外,还具有旅游景观作用。游客来到这里,纵览林海,千树万木,千姿百态,各具风华,目不暇接。有的枝繁叶茂,亭亭如盖;有的盘踞而生,蔚然毓秀;有的躯干挺拔,硕大雍容。
夏季阳光猛烈,记者跟随罗浮山林场工作人员进入南楼工区,触目所及,郁郁葱葱。一个清凉世界让人体感温度骤降几度。南楼寺附近接仙桥下的瀑布沿着石壁飞流直下,像一条白色绸缎悬挂在苍翠的山间,水声飞鸣,浪花细碎,引得游人惊叹。
森林环抱、林水相依,成为今天罗浮山的生态写照。
2021年,惠州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为主要抓手,认真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高质量开展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全面构建公园城市和自然保护地体系、不断提升依法治林水平。目前,惠州已全面落实各级林长3485人,护林员2488名,监管员1151名,责任面积1028.48万亩,完成任务总量的100%,基本建成党政领导负责制的市、县、乡镇(街道)、村四级林长制组织体系。
乘此东风,罗浮山林场全面加快推行林长制,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推出包括森林资源网格化、建立信息发布平台等8项林长制配套制度。
据罗浮山林场工作人员介绍,经过多年来的植树造林以及生态保护,罗浮山森林资源正向演替,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森林碳汇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增强,森林质量显著提升。目前,罗浮山植被主要有沟谷常绿阔叶林(具有季雨林性质)、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常绿针阔混交林、常绿针叶林、山顶灌丛草甸等,组成完整的植被类型,构成了苍翠、朦胧、幽深、神秘的林海景观。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各类动植物生存繁衍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如今,罗浮山林场内有维管植物221科、1693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有17种,还有孑遗植物、特有植物以及以罗浮山命名的植物;有野生动物231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有30种,是名副其实的“物种基因宝库”。
征服荒山恢复生态
鲜为人知的是,罗浮山林场也有过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
据《罗浮山林场志》记载,清咸丰四年(1854)之后,战乱频仍,罗浮山原始森林大部分被毁。当时周边民众沿用刀耕火种、烧灰积肥、放火驱赶野兽等生产方式,造成山林火灾屡屡发生,使森林资源遭受严重破坏。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博罗知县在罗浮山冲虚古观立《严禁砍伐山林》碑,保护屡遭破坏的罗浮山。但罗浮山的山林火灾状况没有大的改观。乡村农户惯有烧山的陋习,随意烧荒开垦、烧灰积肥、烧田边草、烧木炭及扫墓引起的山火频繁,森林资源损失严重。
1929年秋天,罗浮省营模范林场在博罗长宁设立,推行领荒造林和对水源林进行调查等工作。1938年10月,日军登陆华南后入侵罗浮山,模范林场被迫停办,战火燃起,罗浮山森林再次毁于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发展林业事业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一系列发展林业的政策。1953年11月30日,广东省农林厅创办广州龙眼洞、增城大埔、东莞樟木头、博罗罗浮山等四个造林站。当时的罗浮山原始植被已破坏殆尽,剩下的多为次生灌木林,森林覆盖率只有20%。
1954年,罗浮山造林站开始采种育苗、植树造林,当年一举造林0.86万亩。1956年,国营博罗第一林场(后改称“罗浮山林场”)在罗浮山造林站的基础上成立。1962~1974年,林场对早期种植的林木进行间伐抚育,共间伐小径材1.03万立方米。1975年林木进入主伐期,是年在华首台工区采伐木材0.12万立方米。
罗浮山林场初期,干部职工生活工作条件艰苦,住破庙、工棚、帐篷或到农村借房居住,“出走靠两脚、用水双肩挑、晚上油灯照。”但这没有挡住林业人的热情。老一辈林场人筚路蓝缕,前赴后继,靠肩膀和铁锄植树造林,肩负着征服荒山的时代责任,承载着生态恢复的历史使命。
资源保护和绿色发展双赢
改革开放后,罗浮山林场凭借多年生产木材积累的资金,在以林为主的前提下,外引内联办实业,搞活林场经济,从1981年开始先后合股经营或出租厂房物业开办联合公司、加油站、五金厂、塑料厂、学校等,第二、三产业发展迅猛。1991年,罗浮山林场场长黄芝森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劳动模范”称号。
1998年,经省林业厅批复批准,罗浮山林场全部林地划入罗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此后实行保护区和林场“一套人马两个牌子”管理体制。2002年,罗浮山林场积极响应国家生态建设政策,停止生产木材,积极构建生态公益型林场。转型初期,经济较为困难,为发展经济,林场努力探索和发展生态旅游项目,由于经验不足,发展生态旅游项目之路并不平坦,未为林场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但迈出了林场实施生态保护后发展绿色经济的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后,罗浮山林场充分发挥绿水青山优势,实现了资源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双赢,林区面貌焕然一新。2017年7月,罗浮山林场收归市林业局管理,全面提高了林场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生态功能得到显著提升、职工生活得到保障。2020年起,市属国有林场定性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市财政全额拨款,让罗浮山林场人轻装上阵,奋力向现代化国有林场迈进。
据统计,69年来,罗浮山林场累计造林14.9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7.43%,林木蓄积量达69.8万立方米。
护林人故事
一家四代人的林业情缘
罗浮山林场发展至今,离不开一代代护林人的贡献。“这是橙黄玉凤花,也叫凤尾兰、飞机兰,生长在罗浮山海拔300~1500米的山坡或沟谷林下阴处地上。”在罗浮山一条山道旁的一处岩石上,生长着多株植物,罗浮山林场资源管护办公室的林业工程师徐益成饶有兴趣地向记者介绍,它的唇瓣像极了一架小飞机,让人感叹造物的奇妙。
一走进山里,徐益成的眼睛就变得锐利起来。从20岁来到罗浮山林场,徐益成将青春献给了大山。让罗浮山林场干部职工津津乐道的是,徐益成一家四代人都与林业结缘,成为佳话。
●艰苦创业
一代造林二代护林
徐益成祖籍梅州五华。1958年4月,徐益成的祖父、29岁的徐如托经人介绍,从五华来到罗浮山,加入植树造林的队伍,成为罗浮山林场的“拓荒牛”。
“我爷爷那一代林业人是罗浮山林场第一代林业人,那时候罗浮山还是光秃秃的,他们每天带着树苗,拿着锄头,背着饭袋,上山种树。”徐益成打小记得,爷爷天没亮就出发,天黑才回家,有些比较远的地方,要走两三个小时,而且山林陡峭,树苗几乎靠人工扛上山,又累又危险。
尽管如此,在当时“绿化祖国”的号召下,大家干劲十足。据《罗浮山林场志》记载,那时林场组织开展大规模的马尾松直播造林活动,最高峰时每天参加人数有上千人,有时还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在第一代林业人的努力下,罗浮山的一个个荒山秃岭渐渐披上了绿装。
20世纪70年代,第一批林业人种下的林木进入了主伐期。当时,百姓的生活普遍比较艰苦,周边村民经常到林区割草搞副业和砍伐生松枝,盗伐林木事件时有发生。林场只能不断充实工区队伍,加强巡山护林。1978年,徐益成的父亲、25岁的徐寻芳成为罗浮山林场的一名巡山护林员。
“我们四五个同事一起组成小队,每天上山巡查,防止偷伐。”徐寻芳回忆,偷伐者往往是半夜来砍伐林木,为此他们晚上也要加强巡护,大家都住在山上的简易瓦房里,条件比较艰苦。“没有电,只能点煤油灯;没有菜,就开荒种一点;没有肉,就带条咸鱼吃一个星期。”
当护林员,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防火灭火。一旦出现火灾,护林员必须立即冲在一线。“一把砍刀、一把电筒和一条湿毛巾,就是我们打火的装备。”徐寻芳回忆,“山里风向多变,最怕风向突然一转,一百米外的火几秒钟就能烧到眼前。”
从1978年到2013年,徐寻芳一直在一线当护林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巡山、护林、防火……当被露水打湿的裤腿干了,后背的衣服又开始湿了;当满头的青丝变得花白稀疏,满山的林木却愈发苍翠茂密。
●开拓创新
三代兴林四代旺林
“我从小跟着父亲在罗浮山林场长大,早已习惯和林木打交道,没有过多思考就选择了广东省林业学校,1994年毕业后进入罗浮山林场。”徐益成说,第一代林业人是造林,第二代林业人是护林,第三代则是兴林,科技兴林。他除了处理各种林业材料,还要经常进山做好有害生物防治、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等方面的工作,每个月大半的时间都泡在山林里。
近年来,罗浮山林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碳汇林改造、中幼林抚育、有害生物防治、古树名木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徐益成积极参与其中,或带着背包工具上山做林业调查,或作为向导给孩子进行科普宣教,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忠实践行者。
借助高科技的力量,罗浮山林场真正实现了“智慧巡山护林”,所有的护林员在值班巡山期间,都配备北斗巡护智能终端设备,通过技术定位,能对巡山路径实时跟踪。在重点区域内,还设置了红外线等感应系统。
像徐益成一家三代一样,罗浮山的大部分山林都留下了不少“林三代”“林二代”的足迹。徐益成立志和他的祖父、父亲一样,倾心守护这片森林,直至退休。
让徐益成感到欣慰的是,儿子徐文祥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子承父业”,延续着徐家三代人的“林业梦”。
徐文祥从小在罗浮山林场长大,经常跟着祖父和父亲满山转悠,特别喜欢山里各种各样的植物。或许就是他与林业天生的缘分,所以考上惠州学院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个与林业密切相关的专业——风景园林专业。今年,他完成了大四课程,明年打算考研,心仪的学校是华南农业大学。他计划以后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让它们发挥出更多生态功能,让资源成为风景,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一家四代与林结缘,良好家风一脉相承。2022年,徐益成家庭被评为惠州市十大最美家庭、文明家庭,传为美谈。
林翔飞:用青春和热血践行林业初心
青山环绕、森林拥抱,成就眼前风景的是一位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舍身忘我守护绿水青山的林业人。
2021年2月24日上午,罗浮山林场资源管护办公室林业工程师林翔飞在巡山时,突然晕倒在海拔1200多米的飞云顶上,再也没有醒来,生命定格在47岁。说起这位因公殉职的好同事,罗浮山林场干部职工深感惋惜。罗浮山林场每一寸土地上,都深深留下了林翔飞的足迹。
1993年8月,林翔飞从广东省林业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罗浮山林场工作。林翔飞当年19岁,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扎根林场生产一线。多年来,他先后参加了植树造林、林木抚育、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固定监测样地建设、林业资源调查、古树名木调查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获得同事们的好评。
在深山老林里,生活条件艰苦,林翔飞不辞辛苦,潜心钻研,与同事们一起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巧结合,埋头苦干,用实际行动践行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吃苦耐劳的林业人精神。
2020年12月,林翔飞和同事到位于博罗、龙门、广州增城三地交界的横坑防火线巡查。由于山上没有路,满山是枝丫和刺,已经爬山5个多小时的林翔飞不小心崴到了脚。但是,他强忍住疼痛没有告诉同事,坚持继续巡山。直到4个多小时后下到山脚休息时,同事们才发现他的脚已经肿起来了。林翔飞同事杨奇青回忆,“那天我们早上7时就出发,巡山全程要走80多公里,历时约10个小时,他崴到脚后还坚持巡山几个小时,真让人敬佩。”
林翔飞把最美好的青春默默奉献给了绿色生态建设,他日复一日在罗浮山林场的大山密林中,用脚步丈量大地的宽度,用汗水守护青山的厚度,用生命守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激励着惠州林业人接续奋斗。
一片片绿水青山,在林翔飞这样的林业人的守护下,愈发美丽、青翠。
本版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通讯员梁宇 郑文雄
本版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实习生陈熙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