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读《孩子受益一生的专注力训练》

惠州日报2022年10月03日

玩具刚玩了一会儿就腻了、写作业时总坐不住、上课时走神……几乎每位家长在育儿过程中都遇到过类似困扰。孩子是不是有问题?是否需要参加特别的培训班呢?有什么办法能够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呢?

不专注的孩子也可能暗藏天赋

在我国著名专注力研究专家芮彩琴所著的这本《孩子受益一生的专注力训练》中,以哈佛“优势循环”四步法理论为基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孩子不专注的表现、根源,告诉我们不专注的孩子其实暗藏天赋,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去引导孩子,训练孩子的注意力,从根源上解决孩子上课不专心、做作业拖沓马虎等问题,科学解锁学习力、思维力、观察力、记忆力,让孩子坐得下来、学得进去。

不少家长总认为“分心”行为是孩子的态度问题,于是花了不少功夫,对孩子的不专注行为进行教育,但孩子依然“我行我素”“屡教不改”。芮彩琴认为,分心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态度问题,孩子不专注的内在根源可能是在生理或者心理上。研究发现,人的注意力缺失与大脑额叶区的失调有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大脑额叶区血流量和脑电活动都非常少。科学家发现,孩子的不专注行为,还与心理以及社会环境、教养方式有关。

那么,家长是否应该向孩子隐瞒他们的生理或者心理状况呢?会不会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芮彩琴认为,任何借口其实隐瞒不了孩子,反而会给孩子一种不可告人的危险感,但实话实说要讲究技巧,比如要告诉孩子全面的情况、明确说明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同时,可以在家庭中做一些专注力的训练,尤其是游戏训练。只要把握这几个原则:理解而非指责、帮助而非惩罚、引导而非强制,家长就可以和孩子建立同盟军的关系。

构建良好环境,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提高专注力呢?在这本书里,作者给出了几条路径方案,让家长明白如何帮助孩子提升专注力。

我们发现,在安静的环境,有些孩子自己一个人也会玩得很好;而且孩子独处时的情绪要比在嘈杂环境中更平静。这是因为一直处于嘈杂环境中的孩子,专注力一直被打断,孩子即使是玩玩具也没办法集中注意力。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很大,而一个好的环境,也能大大提升孩子的秩序感。这里所指的环境,其实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物理环境”,一个是“心理环境”。作为父母,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井然有序的家庭环境,这样才能不让孩子受周围杂乱环境的影响,有一个平和宁静的心态,才能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当人心情舒畅时,做事勤快利落;而当人闷闷不乐时,做什么事都不开心,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因此,作者建议,想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助孩子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背景。对一切充满积极和乐观,这种情绪会促使他更加努力上进,愿意不断进步,也更愿意配合提升自己的专注力训练。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一个名词,叫“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给孩子制定的目标是他能够达到的,帮助孩子收获成就感。要实现这个目标,具体要求是目标要明确而具体,比如要解决的问题——作业拖延等。要善于用“爬山法”分解目标,把自己的目标划分为小、中、大目标,当孩子完成一个目标后,一定要及时给予奖励,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适合6~12岁处于习惯养成期的小学生,里面有理论、有数据,也有具体的专注力训练方法。书中还有不同年龄孩子该有的正常专注时间,大家可以对照这张表判断自己孩子的情况。只要自己孩子的状态符合该年龄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那么孩子都是没有问题的,家长千万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不专注的标签。

(文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