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茶叶上的乡村振兴脉络
江西吉安遂川南屏村围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融合做文章,走出一条特色致富路
罗霄山脉南麓支系群山中,有座狗牯脑山,因形似狗头而得名。山上产茶,已有300多年历史。以山定茶名,称狗牯脑茶。夏末秋初的清晨,阳光洒向狗牯脑山。茶树上的露水刚蒸发,日头也不辣,正是采茶好时候。
何观香穿梭于层层叠叠的茶树之间,双手上下翻飞,一捏、一提、一放,枝梢上最幼嫩的芽,被轻巧拔下,投入背篓。何观香的家在山下的南屏村,距离茶园只有一缕茶香的距离。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汤湖镇南屏村,曾是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的贫困村之一,贫困发生率一度超过20%。近年来,南屏村围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融合做文章,走出一条茶叶种植提质、茶叶加工升级、茶旅融合新景气的乡村振兴路。
村里来了“茶院士”
说起“路”,何观香记忆深刻。
位于湘赣边的南屏村是典型的山村,1000多名村民散居在长近20公里、宽近5公里的山谷中。
大山连绵不绝,一度阻挡了南屏村人与外界沟通的脚步。曾经,村民有钱买个摩托车,还骑不到家门口,只能露天停在离家千余米的村主干道上。
49岁的何观香曾是贫困户,一家9口人靠茶园活计为生。早年间,她去圩镇卖茶叶的“标配”是一根扁担、两个麻袋,一天下来肩膀被磨得又红又肿。
脱贫攻坚,在大山深处发力。南屏村6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实现了道路、网络全覆盖。硬化路通到家门口,自来水接进厨房,何观香的日子越过越顺。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这两三年。2020年,遂川县聘请陈宗懋、刘仲华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狗牯脑茶首席科学家。
“那些老师拿着本子在山里转了好久,写写画画记了不少东西。”何观香回忆起专家团队走进南屏村茶园时的场景。
专家们叮嘱茶农别再打农药驱虫,说他们有更好的科技手段,能让村里的茶叶品质更好。很快,茶园里就装上了“紫色的路灯”和“红黄相间的板子”。
老茶农考了品茶员证
去县城进修制茶工艺了,去外地联系销售渠道了,被茶农请去指导了……直到记者即将结束采访离开南屏村时,才约上兰桥林。
“最近‘档期’排得很满嘞。”走进兰桥林家的三层小洋房,有村民对他打趣说。“这是村里茶叶的名声打出去了,我跟着沾光。”个子不高,皮肤偏黑的兰桥林腼腆一笑,谦虚地说。
曾是贫困户的兰桥林,刚在江西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吉安地区选拔赛中拿下茶叶加工组第一名,被村民们称为“茶王”。
2019年3月,狗牯脑茶首条全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成功。大山深处,开设了一家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小而精”的南屏茶厂。
说到这个,兰桥林打开了话匣子:“茶厂完全自动化生产,能通过不同机组生产不同品级的茶叶,年销售额过百万元。”
为了对比茶加工的升级提档,老茶农罗传森把记者带到传统的制茶小作坊中。他把1斤多鲜茶叶倒入300多摄氏度的炒茶锅中,不断用手翻炒。高温烘烤下,很快他就汗流浃背。近3个小时、6道工艺,他制作出3两左右的干茶叶。
为了转型为新型现代茶农,他两年前考了茶叶加工证和品茶员证,变身经验丰富的“技术流”。
茶酒、茶冰激凌、茶枕头……在遂川,有一条狗牯脑茶文化街。“好山出好叶,好茶卖好价。”南屏福体验店店长古东红说,今年上半年,体验店营业收入超过15万元,茶农和村集体获得了实打实的收入。
“为方便消费者溯源,每盒茶叶都有‘身份证’。”古东红用手机扫了扫茶叶包装上的二维码,茶叶品级、产地、生长环境等信息一应俱全。她说,这也能起到“反向引流”的作用,让更多消费者通过产品了解南屏村,走进南屏村。
漫步南屏村,盎然绿意触手可及。这里森林覆盖率超过80%,抬眼是秀林,垂目见清溪。微风里,带着缕缕茶香。
(据新华社)
- 上一篇:雪域高原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 下一篇: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