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之名告别2022年

惠州日报2022年12月31日

阳光躲到厚云层后,天空阴郁,室外5℃左右。于岭南而言,这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了。吃着妻子烤得金灿灿的番薯,订些潮汕牛肉火锅外卖,边吃边等的空隙里,回首一年来自己的读书与写作,身心颇暖。2022年,合计发表文章约90篇,15万字左右。原计划每周至少写1篇,没想到“三余”效果超乎预期。

游记依然是数量最多的“心头好”。以前总想绕过景物描写直抵思想感悟,近年才懂得,如没坚实的基础,体会都是“虚发之弹”。2022年,在对游记修改或创作“深度细描”的过程中,才发现细节藏着观点,观点附着在细节中,浑然一体才是更优秀的写法。《滇池观鸟》中,红嘴鸥与游人嬉戏的欢乐场景让读者身临其境;《长岗坡上稻花香》刻画稻田间农人秋收与生灵觅食的和谐画面,让人感受丰收的身心喜悦。在手法创新上,以老者回忆的视角叙述《沙溪往事》,以海豚的视角写《一群海豚游过南澳》,持续拓宽创作的广度。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了来时的路。一如既往地关心家乡风物,传播樟林港、凤凰山、冠山书院等“潮汕名片”,树立“长期主义”的理念,希望通过若干年的书写,形成一本潮汕风物集。同时,逐步落地岳父大人的叮嘱,书写百泉、琉璃阁、共城遗址等“辉县名片”,以后让女儿也了解妈妈故乡的文化,将根的意识扎得更深入。

关注女儿的成长,就要找出不同年龄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主题,才能高质量陪伴。粿粿在2至3岁时,自主性强、活泼好动、自律不足、情绪不稳,针对上述特点,勇敢、快乐、做自己成为我推崇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写下《勇敢做自己》《快乐的成长》《让孩子做自己》《从规矩走向自律》等文章作为她儿童节和生日的礼物,探索并顺应其成长的规律,与女儿一起成长。

再多的外部付出,都不过是内心照应下的产物,只有内心和谐且温暖,世界才可能美好。2022年,通过梳理那些年走过的大学、做过的勤工俭学、闯下的莽撞和吃过的苦,既给过往经历增加意义感,也给外甥阿文的大学生活作为参考。在《隐秘的角落》中表达对父母的愤怒与不满,借助《“坚韧”的传承》记录父母的辛劳,回想《人生三十》那一段心路历程,目的都是为了与父母和解,与自己和解。对原生家庭的反思越来越进入“难堪”的部分,扒开伤口总是需要勇气的,特别是写《隐秘的角落》时,从读书受启发,到犹豫不定饱受煎熬,到落笔整理,大约一年,写完如释重负。想来内心的沉疴需一点点去除,自己才能轻松上阵。

除总结自身成长,也梳理身边体验。既写下《睡前感恩》《幸福由自己定义》等领悟生活的心灵鸡汤,也写下《球品如人品》《远离“格局婊”》《警惕假勤奋》等提醒自己的杂文,观点尖锐,行文犀利,这是在清理心灵的污垢。

2022年最大的变化应是延续乡村振兴工作随笔创作。除发表《石斛花开》《日落长岗坡》等宣传罗平美景的游记外,最大的欣慰应是尝试以文学腔调写工作理论文章《乡村振兴周年记》《阶段论与久久为功》。用真诚的笔调,将乡村振兴工作一年来的酸甜苦辣书写出来,既满足“工作总结”的需要,又实现文学创作的愿望,提升可读性。文章发表后,社会反响良好,这将成为接下来创作的重要方向。

2022年是全力以赴投入乡村振兴的一年,工作很激情,写作较从容,找回16年前刚参加工作时的状态,惊喜。然而,回首2022年的创作,方向与框架似乎已在2021年初步定型,创新较少,突破不多,更多是疗愈自己。水平虽提升不多,但扎根生活,素材丰富,准备用一生来写作,在不确定的世界做确定的自己,却也不急躁,2023年多读书,适当减少创作数量,多出精品就好了。

“就像冬熊蜷在洞里/它不管冰雪何时消融/不焦虑春天何时才到来/只一心做好最应做的那件事/该来的早晚会来。”是啊,有快乐就能坚持,有收获就充满成就感。只要写作能持续温暖心灵,就能活出喜欢的生活的模样。

(谢锐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