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珍贵的歌本

□冯光明

惠州日报2022年12月31日

我珍藏着一本可以传家的书:青海省群众艺术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出版的《青海花儿曲选(1979年7月)》凝望着它思绪万千、往事历历在目。扉页上写着“冯光明律师 愿青海花儿漫遍天涯 八十‘花王’朱仲禄于西宁2003年10月10日”等字样。终于得到我崇拜、我敬仰的朱仲禄先生题词的花儿歌本,喜悦之情难以言表,虔诚地翻开它浏览它,朱仲禄先生仿佛向我迎面走来,叙说着他为花儿生、为花儿死的一生。

朱仲禄先生祖籍甘肃省临夏朱家土墩。1895年,其祖父与乡亲们逃难到青海同仁保安堡永安村,1922年2月22日,他就出生在这里。其祖父、父亲都是花儿把式,他七八岁放牧牛羊时就唱花儿。1949年冬,他考入了中国人民革命大学三分部(今西北民族大学前身)学习。1950年8月,他在毕业典礼上献唱花儿,受到西北文协采集民歌的作曲家关鹤岩重视,带他到西安学习,从此走上演唱之路。1952年秋,他为电影《太阳照亮红石沟》配唱三首主题歌,使花儿首次登上影幕。1953年夏天,他参加“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在中南海礼堂演唱河州大令《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后来首次由中国唱片社灌制唱片发行。1956年冬,为了参加全国专业音乐舞蹈汇演,作曲家吕冰根据他提供的青海民歌小调《蓝桥相会》《四季调》《五更调》和河湟花儿旋律作曲,舞蹈家章新民根据民间社火《八大光棍》编舞,他改写了部分歌词。其中《四季调》现称歌舞版《花儿与少年》。1957年夏,他参加全国音乐舞蹈汇演,表演保安令《袖筒里筒的是千里眼》;同年秋他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表演的《花儿与少年》受到外国友人的赞赏,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1961年,朱仲禄先生被邀请到上海中国声乐研究所学习深造,接触学习了国外发声方法,丰富了演出的表现力,在艺术上更趋成熟。1978年7月,他参加青海省首届民歌大会,演唱金晶花令《党中央给了我银铃嗓》,受到热烈欢迎,后到青海省群艺馆工作。这本书应该就是朱仲禄先生在青海省群艺馆工作时编辑的。

花儿发源于甘肃临夏,流行于西北地区汉族、回族、藏族、东乡族、撒拉族、裕固族、土族、保安族等民族中的民歌,由于地区的不同,又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六盘山花儿”等,形成不同的流派和艺术分格。花儿音乐高亢、悠长,民族特色鲜明,用比、兴、赋的艺术手法即兴演出。

花儿的形体是诗,花儿的灵魂是音乐,二者密不可分,加上歌唱,才是活生生的花儿。花儿在人民口头以歌唱而生存,而朱仲禄先生是花儿的集大成者,他不但演唱,还收集、改编、记谱,经他演唱的《花儿与少年》《上去高山望平川》《下四川》等1000多首花儿已成为经典,他教的学生及他的学生教的学生正活跃在西北歌坛。朱仲禄先生的声音明亮高亢、刚柔相济、婉转厚重、真假声转换十分自如,让人徜徉在包含深情的歌声中,仿佛置身于辽阔的高原上。

2006年,花儿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花儿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我离开故乡太久,时常怀念故乡的山山水水,喜欢故乡高亢嘹亮的山歌,执着地追寻花儿,终于在朋友杨成宇的帮助下获得了由朱仲禄先生签字的歌本。虽未与我崇拜敬仰的朱仲禄先生谋面聆听其教诲,而相隔千里的神交也是我不浅的缘分,经常在网上搜寻着他的演唱视频,聆听着他的歌声,每每听到花儿的旋律,眼前就浮现着一个为花儿生、为花儿死的歌者。2007年12月22日,86岁的朱仲禄先生仙逝于青海省西宁市。听到噩耗,我抑制着眼泪,凝视着歌本,涌动的思念之情难以抑制。朱仲禄先生虽去,但花儿的传人还在,他们把花儿唱遍天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