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慕芦村
□苗理洁
编者按:在惠州文坛,有一支“她力量”。她们常常以手中的笔,描摹美好的世界、抒发心中的情感。在“三八”妇女节即将来临之际,“西湖”副刊选编几位女作家、诗人的作品,让我们一起品味她们用文字描绘的缤纷世界,感受她们内心世界的温馨和所思所想。
■作家简介:苗理洁,退休公务员,系中国民协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广东省小小说学会会员、政协惠州市文史委员会特聘文史研究员。出版散文集《水城故事》(获惠州市“第四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和《逝水流痕》《水韵鹅城》、小小说集《旗袍》,参与《惠城乡土文化》《惠州风物撷胜》《文化仲恺》等多部文集编撰工作。
惠城区的芦村在东江边上的芦洲镇。依水而居的人们,得水滋润,直拨弄得田园锦绣、水绿山青。我已数次造访芦村,与她有多面之缘,每次流连忘返不舍离去,渐渐地,芦村竟如老朋友般不能相忘。
我仰慕芦村,是因为她自然风光如一幅别致的水墨画,时而想起似品啜一杯清香的茉莉花茶。山水文章本是大同小异,但芦村有着别处少见的自然资源——芦苇荡。沿江岸十余里,比人高许多的芦苇组成天然的绿色屏障。芦苇后方,是同样宽阔的翠竹林,叠加的景致煞是壮观。有一年秋天我来到芦苇荡,入秋的芦苇随季节的转换变成黄色,站在江边回头眺望,秋风阵阵,夕阳下的芦苇荡金波闪闪。村民告诉我,原来芦苇像小竹子般坚硬,过去没有煤气的年代,芦苇荡就是村民的柴火库。生命力极其顽强的芦苇,砍了再生,生了再砍,百转千回,生生不息。它是天赐,是老天爷对芦村的眷顾。诚然,如今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加强了,芦苇荡也成了芦村宝贵的旅游资源。
仰慕芦村,是仰慕芦村厚重的内涵。这个古老的村落,数百年来,村风淳朴,民风和睦。村民团结,互敬互助,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远近闻名的好人村。水有源,树有根,追根溯源,良好风气缘于祖上一件事影响深远。话说明代某年,一黄姓男子在外做生意赚了钱。眼见年关将近,急匆匆往家乡方向赶路。谁知这年江浙一带瘟疫肆虐,很多人为躲避瘟疫而逃离家园。与难民同行的黄姓男子见难民悲惨不堪,将辛苦赚来的钱帮助了极其艰难的人。最后,囊中羞涩的他一路步行回到家乡。到家之日,已是正月廿九。家人喜出望外,可黄姓男子已经身无分文。积善积德的黄氏族人对黄姓男子的义举大加赞赏,大家商议后立下族规:黄氏的儿孙一生一世都要做好事、做好人。是日就当是过年。只要辛勤劳动,以后一定能够富起来!从此,这个村庄的黄氏每年正月廿九都会再过一次年。久而久之形成节日,叫“正富节”。数百年过去,古老的围屋见证了黄氏代代儿孙辛勤耕耘,用勤劳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如今黄氏已繁衍成一千七百余人的村庄。
仰慕芦村,是仰慕芦村的奋发。在振兴乡村、共同富裕的步伐中,芦村的乡亲们有的走进了工厂,成长为熟练的技术工人,有的开了汽车维修店当了老板,有的开了农家乐饭馆,有的重新设计房子建了民宿,还有的不舍那浸透着祖辈情和爱的土地,继续耕耘田地山林。阳春三月,来芦村旅游的人们,心怀好奇走进李子园、桔子园、荔枝园,那是花开漫山的香雪海。村委会干部就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帮助村民将果子推销售卖。怀里揣着钞票的人们,哪个不眉开眼笑呢?“正富节”今年改为“争富节”,意思是人人努力、争先恐后迈上富裕之路。镇里借着节日,表彰了芦村优秀的乡贤、最美文明家庭、最美书香家庭、最美孝亲家庭和最美少年,号召大家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
仰慕芦村,仰慕成长在这里的姑娘们,呼吸着四周清新的空气,吃着无公害的果蔬,个个出落得如花似玉。我在这个正月的“正富节”,看见她们在欢庆的舞台上莺声燕语笑逐颜开,如一朵朵鲜花美丽绽放。有的女孩子已读完大学又回来建设家乡。她们的母亲和祖母们则穿着鲜艳的红衣裳,在台上唱歌和跳舞。那种欢天喜地的愉悦,深深感染在场每一个人,大家情不自禁热烈地鼓掌。
啊,芦村,你变得越来越有韵味,让我每次与你相逢都有新的感受。你,经得起时代的解读;你,值得仰慕。
- 下一篇:相望两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