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助人自助,让社会更美好

惠州日报2023年03月27日

廖桂妹是村里孩子熟悉和信任的“知心姐姐”。

“90后”张鸿杰是龙华社工站三名男性之一。

通过7年社工生涯,廖晓红找到喜欢的事业。

扫码看视频

3月21日是第17个“世界社会工作日”。这是一个为社会工作者设立的节日。今年的主题是“借共同社会行动,尊重彼此的多样性”。

社会工作本质上是一种职业化的助人活动,主要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提供科学有效的服务,帮助有需要的人特别是困难群体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

2006年,广东启动试点探索推进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5年后全面推进,社工这个职业开始为大众所知。2012年以来,惠州开始在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机构引入专业社工服务,带动惠州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日益壮大,服务领域也开始从城市延伸到乡村。

2017年1月,广东省民政厅启动“双百计划”,通过在乡镇(街道)、村(居)设立社工站点,直聘社工为困难和特殊群体提供社会工作服务,打通民政服务“最后一公里”。2020年11月“双百计划”升级为“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2022年底实现全省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点)100%覆盖、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覆盖。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健康发展。在“世界社工日”到来之际,惠州日报记者来到龙门县龙华镇“双百”社工站,倾听社工扎根农村开展服务的故事,感受乡村因社工进驻带来的变化,感悟“用生命影响生命”的美好。

“360行新传”线索征集

1下载惠州头条APP,登录后点击下方内容栏“我的”,进入“报料”专栏按提示上传相关信息即可。

2拨打惠报新闻24小时热线2831000、18898898855或添加18898898855微信报料。

“社工是一份 ‘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职业”

姓名:廖晓红

年龄:40岁

从事社工时间:7年

40岁的廖晓红是龙门龙华镇社工站副站长,33岁才改行成为社工。但也正是这七年的社工职业生涯,让她找到喜欢的事业。

廖晓红是龙门龙城街道人,高中毕业之后自己经营生意。过上稳定的生活后,她开始思考,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2016年,在姐姐的建议下,她报考了“助理社工师”。2017年,“双百计划”启动后,她通过考核,成为龙华镇水坑村社工站的一名“双百”社工。

但当时的村民对社工这个职业,既感到陌生又充满疑惑。“有人认为我们是搞传销的,有人觉得我们是志愿者,还有人以为我们是到村里来做做样子的。”廖晓红说,为此,社工挨家挨户走访,在和村民一起拔花生、割稻谷的劳作过程中渐渐熟络起来。

廖晓红说,社工在村里的工作,看起来是琐碎的,但却是最贴近百姓需求的:如常去五保户家里坐坐,了解他们的近况,有时也顺手帮他们搞搞卫生;有家庭困难的村民生大病了,手把手教他们申请“大病医疗救助”;暑假来了,针对青少年开展防溺水教育……也正是在一项项“接地气”的服务中,廖晓红收获了越来越多村民的认可。

“有些村民看我整天在村里忙活,还以为我是‘嫁进来的媳妇’呢。”对此,廖晓红挺自豪的,“说明村民把我当自己人了。”

这些年,“半路出家”的廖晓红不断学习进修,完成了函授本科学习,考取了中级社工师。“双百计划”升级为“双百工程”之后,廖晓红成为了龙华社工站的副站长,站里的一线社工增加到16人,工作的范围也从水坑村拓展到龙华镇的22个村(社区)。她和同事们开始链接更多资源,探索更加精准、丰富的服务。如组织“好邻居”妇女互助小组制作传统手工美食,慰问困难群众;链接社会资源开展“点亮微心愿”活动,为困难家庭圆梦;开展艺术公益课堂进乡村系列活动,为孩子构筑多彩童年……

在廖晓红等社工的带动下,越来越多村民加入到服务村民、助力乡村振兴的行列中。龙华镇双东村村民叶树添就是其中一位志愿者,开了一家乐器培训机构的他,在社工的组织下,免费为困境儿童上课。“看到一些比较自卑的孩子,因为学习音乐变得开朗起来,我也感到很欣慰。”叶树添说。

“社工是一份‘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职业。”廖晓红说,社工的到来,可能不会给村里带来立竿见影的变化,但会“春风化雨”般感染每个人,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这也是我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的原因。”

“社工既授人以鱼

也授人以渔”

姓名:张鸿杰

年龄:31岁

从事社工时间:3年

龙华社工站现有16名一线社工,只有三名是男性。“90后”张鸿杰便是这“三分之一”。

学设计的他进过工厂,做过销售,最终为了家庭从大城市回到龙门,并于2020年通过招聘成为龙华镇社工站的一名社工。而在这之前,他坦言“并不了解社工具体是做什么的。”

“我们会跟他开玩笑,男社工是在进村时用来‘防狼防狗’的。当然,他们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廖晓红说,村里好些民政服务对象是男性,男社工上门开展服务,更安全,也更合适。

在张鸿杰的服务对象中,有一位40岁出头的男性精神病患者阿强(化名)。第一次在村干部的带领下上门时,阿强的父母不太欢迎张鸿杰,因为担心儿子“不光彩的事”被更多人知道。但张鸿杰仍坚持常常去找阿强聊天,“就和正常人一样聊天,也会和他说我自己遇到的一些问题”。张鸿杰由此得知阿强小时候受过欺负,精神上受了创伤,发病时容易情绪失控,还会躲到山里不想见人。同时,他也表达了想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的意愿。

考虑到阿强的实际情况并不适合外出工作,他便劝说阿强从帮着家里干农活做起,掌握一定的谋生能力之后,再从长计议。父母看到阿强的变化,也开始认可和信任张鸿杰了。

“有些人不理解,民政服务对象已有政府兜底了,为什么还要社工提供服务。”张鸿杰说,其实对于很多困难家庭、特殊人群来说,需要的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还需要心灵上的关怀,协助他们更好适应周边环境,过上美好的生活。

做了两年多的社工,张鸿杰更加深刻理解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助人自助’是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不仅解决服务对象的具体问题,也培养和提升其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张鸿杰说,如今,他也仍在不断学习,期望用更多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帮助更多服务对象解决难题。

“社工平凡而不普通,

能给人带去温暖”

姓名:廖桂妹

年龄:21岁

从事社工时间:半年

“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在即兴的吉他声伴奏下,一个身穿蓝色马甲的姑娘,带着双东村10多名小孩,在村里的一家托管中心里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气氛欢快。

这位“蓝马甲”是龙华镇社工站沙迳服务点的社工廖桂妹。她出生于1999年,是龙华镇当地人,之前做过早教老师,去年10月成为社工。廖桂妹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关注青少年服务,不到半年时间,就已经成为村里孩子们熟悉和信任的“知心姐姐”。

在开展个案服务时,廖桂妹了解到一位14岁的少女小红(化名)处于“叛逆期”,和父亲的关系比较紧张。小红是单亲家庭,下面还有两个弟妹,父亲靠务农养家,很少时间陪伴孩子。起初,小红对廖桂妹抱有戒心,廖桂妹也没有对她进行说教,“我看到她家里比较乱,就帮她认真整理了房间。”

看到小红房间没有衣柜,衣服只能垫个木板摆放在地上,廖桂妹链接资源,帮助她实现了拥有一个衣柜的梦想,由此慢慢拉近了两人的距离。逐渐熟络之后,廖桂妹借机向小红普及女生生理期知识,平时也会和她聊一些女生的话题。小红把廖桂妹当成“知心姐姐”,有心事也会和廖桂妹说,渐渐地小红笑容多了,和父亲的关系也缓和了。

当然,作为村里的社工,廖桂妹和同事们不仅要关注成长路途中焦虑不安的青少年,还要探访关爱独居年迈的老人,想办法帮扶生活困难的家庭等。也正是在为这些特殊群体打通兜底服务“最后一公里”的过程中,廖桂妹深刻感受到“社工平凡而不普通,能给人带去温暖”,她会继续用心用情用力做好这份工作。

文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游璇钰

图 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