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仪馆心理咨询师:

当好人生告别旅程的心灵指路人

惠州日报2023年04月06日

人生是一段不断告别的旅程,只是有的人不擅长告别,尤其是生与死的离别。殡仪馆是见证生死离别的场所,在这里,工作人员不仅服务逝者,也关注与逝者永别的生者。

去年,惠州市殡仪馆在开展“殡仪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中,引入专业心理咨询师工作团队,设立“舒心站”,为有需要的逝者家属开展情绪疏导和心理支持等服务,帮助他们在与亲人告别之后,在生活中能够继续前行。

清明节前夕,记者来到惠州市殡仪馆“舒心站”,采访了2位在这里工作的心理咨询师,聆听她们遇到的关于“离开和告别”的故事,以及她们作为“心灵指路人”发挥的作用。

吴芳菲

“能帮助有需要的人,这份工作让我有获得感”

对于吴芳菲(化名)而言,来到市殡仪馆工作,是职业生涯中一个全新的开始。此前,她在保险公司的营销策划、司仪等岗位工作了10年。去年,年近35岁的她,想尝试新职业的可能性。

2022年1月,看到市殡仪馆有招聘殡仪服务司仪的岗位,“感觉可以试一试”,于是她报名并成功获聘。不过,她没有当上司仪,而是成为业务部的业务专员,在“舒心站”成立后,她成为了其中一位心理咨询师。

实际上,这对吴芳菲来说,也可以看作是回归专业。她大学学的是应用心理学,后来还考了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但在殡仪馆里为逝者亲属提供心理疏导服务,还是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来到这里的人,大多是情绪最悲痛的时候,而且他们大多也不会愿意再来第二次。”吴芳菲说,在殡仪馆的“舒心站”,无法按照心理咨询的疗程进行,“我们做得更多的是疏导他们当下的情绪,共情式倾听。”

当然,也有例外。吴芳菲就遇到一个来了2次的男子。第一次,男子和他正坐月子的妻子,来这里送走了他们双胞胎孩子中的一个,当时他就留意到了“舒心站”。第二次,男子是为妻子特意来“舒心站”找心理咨询师的,因为他妻子在家里看到健康的宝宝,就会想起已逝去的那个孩子,悲痛难抑。这种情况下,吴芳菲便从专业的角度为男子提供帮助,对他的妻子进行有效安抚,然后转介到外面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干预。“虽然我们能做的有限,但能获得家属的信赖,能帮助有需要的人,这份工作让我有获得感。”吴芳菲说。

一般而言,高龄长者的去世,亲属情绪相对平稳;中年丧子的,尤其是孩子突发疾病或遭遇意外去世,家属会难以接受,久久不愿意和孩子告别。

有一位父亲,让吴芳菲印象深刻。他的儿子不幸猝死,遗体在殡仪馆存放期间,这位父亲几乎每天都会到殡仪馆痛哭,无论家人怎么劝说,就是不同意火化遗体。家人也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向殡仪馆求助。吴芳菲与这位父亲交流之后,发现他这样做主要是不舍得,因为他觉得“只要没火化,就还有儿子”。

告别,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是永别。吴芳菲先是对他的这种“不舍”表示理解,同时帮助他在接受这个事实的基础上明白,让逝者好好走完最后一程,是他作为父亲可以为儿子做的事。

几天之后,这位父亲在殡仪馆租下了一个告别厅,到场的亲属包括他在内有4个人。这位父亲足足哭了3个小时之后,才送儿子的遗体去火化。“相信他与儿子好好告别后,也会渐渐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吴芳菲说,在殡仪馆,心理咨询师也是情绪的“治疗师”,可以帮助家属更好接纳离别,继续向前走。

在殡仪馆工作一年,见过各种离别的场景,吴芳菲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意义,她的家人也渐渐认可这份工作。迈过35岁,她对职业规划也有了新的方向,“我想我会继续在这里干下去。”

刘若彤

“我愿意尽一份力,帮助更多人学会告别”

出生于1995年的刘若彤(化名),是一名标准“z世代”女孩。不少人认为,“z世代”意味着在职业选择上会更新潮、更富有个性。但在她眼里,来到殡仪馆工作就是职业生涯的“正确答案”。

刘若彤大学学的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习内容涉及到一些养老和老龄化的知识,由此她对生老病死“看得开一些”。此前,她在企业做人事工作,2022年4月,她通过招聘进入市殡仪馆工作,“当时有100多人一起应聘呢”,能从中脱颖而出,刘若彤颇为自豪。父母对她的选择也表示支持,认为女儿“有胆量去殡仪馆工作,挺了不起的。”

入职后,刘若彤通过轮岗体验了全馆各个岗位的工作。她坦言,要对冰冷的遗体进行搬运、化妆等,最开始自己也有过恐惧。但随着工作的开展,尤其是成为馆里的心理咨询师后,刘若彤对这份职业有了更多的思考,也对人生最后一程的告别有了更深的感触。

刘若彤接待过一位情绪激动的家属。那位中年男子一走进殡仪馆大厅,就大声质问工作人员,“为什么不等我回来就把我爸带走了?”还叫嚷着“我要立刻见到我爸。”

当时,大厅里有不少办事的人,刘若彤见状,把男子请到“舒心站”,详细了解情况。原来,他的父亲突发疾病在家里过世了,邻居发现之后报了警,警察过来勘查现场后,按程序通知殡仪馆把遗体运走。而这位男子当时正在外地,无法立刻赶到现场。等他赶回来时,想到未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既悲痛又愧疚,于是直奔殡仪馆想要看看父亲。

了解情况后,刘若彤立即进行协调,首先满足男子的诉求,待到男子与父亲好好告别之后,情绪相对稳定下来时,再跟他解释相关的程序,对他进行安抚。

在殡仪馆里做心理咨询服务工作,不仅需要专业心理知识,更要有处理紧急情况的应变能力和沟通技巧。“人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是很容易做出一些如吵闹、打砸等过激行为的,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在刘若彤看来,心理咨询师提前介入,可以有效控制事态的发展,让家属以相对平稳的情绪接受与亲人永别。

因此,刘若彤觉得这是一份很神圣的工作,“我们就像心灵的指路人,为家属与逝者的告别指路,并给予前行的力量。”

殡葬行业是古老的,也是与时俱进的。刘若彤认为,如今这个行业同样需要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的力量去传承和发展。对此,这位“95后”女孩的目标很清晰,“如果告别无法避免,那我愿意尽一份力,帮助更多人学会告别这门人生必修课,看到告别以外生活的意义。”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陈相成 游璇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