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淮河实现历史性“牵手”
引江济淮工程输水线路总长723公里,建设中深入贯彻生态文明理念,为鱼和鸟“让路”

引江济淮淠河总干渠渡槽通航。淠河总干渠从引江济淮运河上凌空而过,呈现出河上有河的“水上立交”景象。 刘军喜摄
2022年12月30日,引江济淮工程试通水通航,长江与淮河实现历史性“牵手”。
从三国时期的初步尝试,到如今形成平行于京杭大运河的中国第二条南北水运大通道,引江济淮工程是我国在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跨流域引调水工程,总长723公里,一头系着历史,一头远眺未来,为安徽和河南两省5000多万人提供用水、航运和生态保障。
千年之梦
远嫁的媳妇喝上“娘家水”
初春时节,安徽省亳州市城南调蓄水库生机盎然,微风轻拂水面荡起阵阵涟漪。
作为引江济淮工程江水北送段的重要一站,引调而来的长江水顺着淮河与西淝河一路北上,最终通过管道运送至这座占地约3000亩的水库。不远处的亳州城南地表水厂正在对引调水净化处理,通过城市供水线路将水送往千家万户。
亳州地处皖北平原,属于极度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不到全国的四分之一。中心城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城市生产生活用水几乎全都要依靠地下水,不仅水量受限,生态环境也因地下水超采受到影响——水资源的匮乏,逐渐成为制约亳州发展的桎梏。
随着引江济淮工程的逐步推进,长江水通过新建的各级枢纽和水道在江淮大地上奔涌,越来越多的居民能随时随地用上清洁、充足的地表水。
安莹莹是嫁到亳州的马鞍山人,自幼生活在长江边的她刚来亳州的时候很难适应这里的水质。“现在婆婆家还有我们单位都通了引调水,能在家门口喝上‘娘家水’,真是再好不过了。”安莹莹说。
引江济淮工程是我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集供水、航运、生态于一身的民生工程。工程以城乡供水和发展江淮航运为主,结合农业灌溉补水、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生态环境、排涝等综合利用,是跨流域、跨省的重大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引江济淮工程自南向北划分为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三大段落,供水范围涉及河南、安徽两省15个市55个县(市、区),输水线路总长723公里,受益范围7.06万平方公里,惠及皖北、豫东5000多万人口。
早在约两千年前,关于引江济淮的构想就已出现。历史上的引江济淮工程无果而终,但在今天的中国,沟通江淮的愿望却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不断照进现实。
20世纪70年代,引江济淮第一代设计者郝朝德曾带队对整个流域踏勘调研,走遍引江济淮规划线路经过的每一个县境,为引江济淮积累了珍贵的水文、地形、气象等基础资料。
进入新时代,引江济淮工程全面提速。2015年3月国务院批复项目建议书,2016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可研报告。2016年12月29日,引江济淮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召开。2017年9月,水利部、交通运输部联合批复《引江济淮工程(安徽段)初步设计报告》,总投资875.37亿元,建设总工期72个月。
2022年12月30日,引江济淮工程试通水通航暨二期工程开工仪式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派河口水上服务区举行。现场一声令下,各级泵站开始提水,船闸打开、船舶通行,长江与淮河实现历史性“牵手”。
攻坚克难
“水上立交”技术加持吸引海内外目光
引江济淮多个单项工程规模宏大。江淮分水岭下切46.4米,相当于15层楼高,是国内挖深最大、等级最高的人工内河航道;亚洲最大的混流泵站蜀山泵站,总流量340立方米每秒,抬高长江来水12.7米;沪蓉高铁与引江济淮交叉段改建4.5公里,是国内首例高速铁路双线同时拨接的改建工程;攻克膨胀土难题,填补我国高含水量膨胀土地区研究空白……
这些工程中,有着“水上立交”之称的淠河总干渠钢渡槽吸引着海内外的目光。
这座“河上有河,船上行船”的特殊“立交桥”位于江淮分水岭北侧。安徽省引江济淮集团合肥建管处处长王同如说,这座钢渡槽高出下方的引江济淮水渠30多米,钢渡槽主跨跨度达到110米,是目前世界上单跨最大的通水通航钢结构渡槽,形成航运、调水双立交的特别构造。
王同如介绍,淠河总干渠是合肥和六安两座城市的重要供水渠道,与引江济淮工程有交叉,经过科学论证,只能通过架设传统的渡槽过流,从引江济淮运河“跨过”,形成一座“河上有河”可通水行船的“水桥”。
引江济淮淠河总干渠钢渡槽工程投资近5亿元,由中铁四局和中国铁建大桥局承建。中铁四局钢结构建筑公司引江济淮钢渡槽项目总工程师张建金说,整个工程采用了很多新技术、新工艺,“通过制定合理的焊接顺序有效地减小焊接变形,大量采用机器人自动焊。”
除了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之外,引江济淮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深入贯彻生态文明理念,为鱼和鸟“让路”。
在设计方案论证阶段,有专家注意到,每年冬季都有不少白头鹤等珍稀濒危鸟类,集中在菜子湖几个特定区域觅食和过冬。原设计方案抬高枯季湖泊蓄水位会导致滩涂面积缩减,候鸟生存空间和食物都会减少。另外,船舶噪声及夜间灯光也会干扰鸟类。
怎么办?生态优先!将原设计方案大幅度调整——航道西移约一公里,远离鸟类集中分布区;利用湖区航道疏浚土方,在航道东侧填筑湿地保护隔堤;布设耐水常绿植物,降低行船噪声;在冬候鸟期降低菜子湖水位,以确保草滩湿地出露时间,让湿地面积不减少。 在引江济淮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工程建设者们牢记在心的一件大事。
航运价值
与京杭大运河平行的第二条水运大通道
2020年6月30日,对于亳州市民来说很难忘。当天,随着工作人员打开液压启闭机,从西淝河过河道、经泵站、钻管道而来的汩汩清水奔涌流进亳州市城南调蓄水库,引江济淮亳州市应急供水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了通水。
“城南调蓄水库蓄水容量460万立方米,日均供水约12万吨,能够保障亳州市80%的城市生活用水。”亳州市水利局局长荀凤飞说,引江济淮工程全线贯通后,亳州市城南调蓄水库成为亳州人盛放长江水的“大水缸”。
“以前我们只能采取分时段加压供水的策略,通常晚上9点以后就没有水了。”亳州市制水公司负责人刘海军说,现在喝上了长江水,水质也好了很多。
“地表水投入使用后,水质状况得到有效改善,氟化物、硫酸盐、氯化物、钠的含量降低明显。”亳州市水利局二级调研员赵德建说,截至2022年底,亳州市地下水平均水位上升6.13米。
2023年2月10日,安庆市枞阳节制闸缓缓关闭,把水位较高的菜子湖水拦住。与此同时,位于菜巢分水岭上的庐江节制闸打开,菜子湖的湖水自然流向巢湖。
“过去碍于菜巢分水岭的阻挡,菜子湖和巢湖无法贯通,菜子湖水流入长江。如今的枞阳和庐江节制枢纽相当于在分水岭上开了个水槽,把两片湖区连了起来,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安徽省引江济淮集团庐江建管处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刘平说。
据了解,引江济淮工程年均可向巢湖补水5亿立方米以上,有助于促进湖区水体流动,让死水变“活”,提高巢湖自净能力和水质。不仅如此,引江济淮工程还有效提升了沿线的防汛抗旱能力。
引江济淮工程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是平行于京杭大运河的中国第二条南北水运大通道。
试通水通航当日,引江济淮二期工程同步开工,该工程是引江济淮后续工程和配套工程,是皖北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也是皖北群众喝上引调水的重要水源、输水通道和调蓄场所。
(记者陈尚营 徐欣涛 赵金正)(据新华社)
- 下一篇:弘扬雷锋精神 践行金融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