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舞蹈遇见山歌剧

□郑国培

惠州日报2023年05月27日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摄于惠东县盐洲岛)。 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山歌剧是以客家方言和客家山歌调为艺术元素,经过民间艺人近百年的挖掘、整理、弘扬,临摹革新而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的草根文化艺术的民间地方戏(歌)剧种。它流行于岭南客语地区,深受客家人的青睐和热捧。舞蹈与山歌剧都是舞台表演艺术。它们同样需要融汇文字、音乐、美术等多种姊妹艺术因素的综合艺术;不同的是,山歌剧和其他戏(歌)剧相类似,主要是依靠演员的说话(台词)或歌唱,而舞蹈则是用演员的形体动作去完成角色创作和故事抒述的任务。

2012年12月,由龙川县山歌剧团创作演出的独幕山歌剧《油茶飘香》,代表河源市参加广东省“群众戏剧花会”的调演,一举荣获“银奖”,此次的艺术实践实实在在地宣示了我团自成立至今20多年来,舞蹈与山歌剧结合的一个成功范例,也就是说,当舞蹈碰到山歌剧时,只要严谨地把握戏、歌、剧、舞的艺术创作规律,遵循任何艺术形式都必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传统的山歌剧融入舞蹈艺术元素,戏就更好看,感染力就更强,观众的视觉和听觉都能得到满足与享受,戏的主题更能得到凸显,更能感动观众。

独幕山歌剧《油茶飘香》源于龙川县被评为“全国油茶种植示范基地”(即“油茶之乡”),依据在某乡镇推广科学种植油茶林的生产作业中所发生的真实故事为素材而创作的一出地方小戏(独幕山歌小剧)。剧情围绕砍掉老祖宗留下来的低产老油茶树与科学种植高品质高产量的新油茶林这一戏剧矛盾冲突的典型事例,展开了剧情的铺陈与精雕细琢。透过“砍”与“种”这一现实生活中的表象,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与传统、科学与愚昧、先进与落后的思想观念,在打造“油茶之乡”、建设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碰撞。那么,抗争与妥协,理想与机遇,困难与希望依然是并存的,诸如此类的现实生活,恰恰为戏的矛盾冲突提供了化解矛盾的鲜明主题。

剧中,以主角“茶仔”(村支书)为首的广大村民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科学规划,大力宣传和推广科学种植新油茶林的过程中,克服了由传统保守思想带来的障碍与困难,同心协力,耕山不止,艰苦奋战,终于实现了“同改造、同开发、同管理、同致富、同生产、同生活”(歌词节选)的美好愿望。剧中人物茶仔(茶仔哥)与飘香(香妹)纯真的山村爱情也在劳动中得到升华与结合。茶仔退伍返乡扎根农村的那种军人气质和热爱家乡、助人为乐、救困扶贫的高尚品质为乡亲们所交口称赞;还有三叔公的公正道义,诙谐幽默的乐观性情,二婶的泼辣麻利、勤劳持家和知错即改的爽直性格,苗苗的活泼可爱、健康向上的少年风采……这些具有鲜明人物性格的角色为剧情的推进注入了一股股清新亮丽的原动力。同时,又折射出现代美丽乡村真实而感人的风土人情,为建设新农村,实现小康生活的和谐社会增添了正能量。

独幕山歌剧《油茶飘香》取得了成功,仍有值得探讨和去粗取精、完善与提升的空间。当舞蹈碰上山歌剧,作为二度创作的编导者,务必严格把握舞与戏结合的主与次、重与轻、起与伏的力度,切勿本末倒置、哗众取宠。说白了就是,舞蹈既要甘当配角,也要创新思维,借鉴革新,恰到好处地展示它的独特艺术张力和开放的艺术包涵性。

作为一名专业戏剧编导,务必要把创作的重心趋向挖掘和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上,潜心钻研与实践,才能充分发挥戏剧与舞蹈的艺术表现力,才能使戏剧与舞蹈发挥出它们相互间潜在的艺术表现功能。即使是舞蹈碰上山歌剧,也是有规可循,有矩可依的,有规矩才能成方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