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诊师郑丹霞:
陪伴就诊,温暖患者求医路

郑丹霞陪同患者在医院就诊。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码上看视频
陪看病、帮拿药、代问诊……近年来,陪诊师作为一个新兴职业出现,引发不少关注。原来在医院当护士的“90后”郑丹霞,也正是看到社会一些特殊群体有陪同就诊的需求,转而创业成为一名陪诊师。
不过这一行业,并非只是陪人看病那么简单,需要熟悉各大医院的就医流程,也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如何正确应对突发情况、规避风险等。她相信,专业用心的陪诊能温暖求医之路,这是值得好好去做的一份职业。
入行创业
从护士到陪诊师
日前,郑丹霞来到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门诊大楼排队取号。她到医院来并不是为了自己看病,而是陪她的客户——23岁的阿珊来就诊。
郑丹霞是一名陪诊师,通俗来说就是专门陪有需要的人到医院就诊。最近几个月来,从事电子商务工作的阿珊总觉得嘴巴苦涩,肠胃有时会感到不适,因父母在老家,她对医院又不熟悉,便在网上下单找人陪诊。
“这是我第一次到这家医院来看病,要不是有陪诊师,我一个人不会那么顺利。”阿珊说,家人不在身边的时候,有陪诊师陪着,感觉安心点。
成为陪诊师,对郑丹霞来说,是转型也是回归。2013年,20岁的郑丹霞从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在市区一家三甲医院做了5年护士,而后选择到一家月子中心工作。工作之余,她积极参与社区的防疫志愿服务。
2022年初,郑丹霞接到一个任务:陪小金口街道一名83岁的长者到医院去拿治疗糖尿病的药。当时,因为疫情原因,市民到医院就诊手续相对繁琐,不善用智能手机、不熟悉就诊流程的老年人往往会感到不知所措。
郑丹霞由此萌发了一个念头:如果有专业的人员陪同就诊,就能帮助这部分特殊群体。彼时,陪诊服务已经在国内一些大城市里出现。深入了解后,郑丹霞决定将陪诊师作为创业方向。
此后的几个月时间,郑丹霞一有空就到市区的各大医院去做陪诊志愿服务。“既可以了解就诊患者的需求和痛点,也能在实操中掌握各家医院相关业务手续办理的流程。”郑丹霞说,她结合自己在医院工作多年的经历,将这几个月的“踩点”经验,整理成陪诊服务实操课件,“这样我心里就有底了。”
有了理论知识和实操经验后,郑丹霞也没有急着接单。“既然是创业,我希望从一开始就合法、规范去运营。”郑丹霞找了一位合伙人,于去年9月注册成立一家公司,开展健康咨询服务(不含诊疗服务)、病人陪护服务、远程健康管理服务等。
陪诊服务
陪伴就诊服务特殊群体
公司开业后,郑丹霞主要是通过微信、抖音、美团等平台接单。“下单的主要是中青年,服务对象则以老年人、孕妇、儿童等为主。”郑丹霞说,下单的人主要是因为自己在外地或工作忙,没有时间陪亲人去医院,但又不放心亲人单独去就诊。
前不久,陈先生因为3岁多的儿子突然发烧找了陪诊。“当时我在外地出差,老婆单位离家远,也忙得抽不开身,家里老人60多岁了,我们不放心她一个人带小孩去医院。”陈先生说,于是他就尝试在网络上找了陪诊。
郑丹霞接到这个单子后,马上和老人联系,约定碰头的时间地点,然后带着小孩去就诊,最后详细记下医嘱反馈给陈先生。“在特殊情况下,花100多元就能马上找到陪诊师帮忙解决问题,我认为还是值得的。”陈先生说。
不过,陪诊毕竟是新兴的行业,了解的人不多,目前订单也有限。于是,郑丹霞还努力拓展了一些企业客户,如银行、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机构等,“他们会给客户送一些健康体检的福利,我们可以作为第三方陪着这些客人去医院体检。”
同时,郑丹霞还通过公益的方式帮助有就诊需求的困难群体,让更多人了解陪诊。今年4月,郑丹霞与惠州市慈航公益协会一起,上线支付宝“益起捐”——“困境人员就诊求帮助”项目,陪伴失独、空巢、残障及留守儿童及时就医,让病痛中的困境人群感受到社会关爱的温暖。
行业现状
欠缺规范监管存在风险隐患
作为一个新兴职业,郑丹霞在实际工作中也明显感觉到,目前陪诊欠缺规范的行业监管,仍然存在一些风险隐患。
郑丹霞说,有些人看到陪诊师一天能赚三四百元,认为这个行业“有利可图”,就会打着陪诊师的名号在网上接单,“我们了解到,有个别所谓的陪诊师,只是家政人员或者是全职妈妈,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实际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去年9月发布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增加了158个新职业,但是“陪诊师”这一职业并未被收录在内。另外,陪诊行业还没有相关法规、政策规范,服务流程体系和收费标准也没有统一要求,陪诊师、患者、医院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划分尚不明确。
“陪诊其实也是存在一定风险隐患的。”在郑丹霞看来,陪诊师并不只是陪人去就诊那么简单,还需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起码要知道遇到突发情况该如何正确应对。”
为避免陪诊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隐患,郑丹霞在接单前都会详细了解就诊者的身体情况,评估订单的风险隐患,“如重大疾病、紧急疾病、传染病等患者,我们是不接单的。”
同时,郑丹霞还会与就诊者或其家属签订陪诊协议书和免责协议书,明确双方的责任。
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医院工作人员表示,公立医院提供的是普惠性医疗服务,目前还无法配备足够的人手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陪诊。对于部分就诊困难的患者来说,陪诊师的确能帮上忙,而且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这个行业应该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也需要对陪诊服务进行规范,加强监管,保护患者的权益,营造良好的行业生态。”
郑丹霞也盼望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能对陪诊这一新兴职业进行规范管理,“譬如制定陪诊师培训标准,给予陪诊师相关职业资格认证等,提升从业者的素质,让陪诊行业更专业更规范,让有需求的人可以放心购买陪诊服务。”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骆国红
- 下一篇:完善监管制度 规范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