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与思念

□曾墨林

惠州日报2023年07月17日

2023年7月1日23时45分,黄焕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惠州逝世。对于他的辞世,我们都十分悲痛,也感到十分突然。6月4日,他曾给我手机发来短信:“我5月31日入住医院。”未想到才1个月时间,他竟然驾鹤西去,令人痛心不已。

我获悉噩耗是在2日上午9时许。我按平时习惯打开手机,在惠州日报退休人员微信群中竟然发现黄焕阳子女发布的讣告。当时我还以为看错了,仔细看了几遍,确信无误后,不觉悲从中来,眼泪夺眶而出。我打通了报社办公室蔡主任的电话,从她那里再次确认了噩讯无误。我抽泣着请蔡主任帮助向黄的家人转达我沉痛的悼念,并请其家人节哀顺变。蔡主任满口应承。一小时后黄焕阳的儿子给我发来短信说,蔡主任的转告已收到,表示谢意。

一连几天,我都默默坐在客厅的椅子上,黄焕阳的音容笑貌时现眼前。记得鲁迅先生说过:“长歌当哭,是须在痛定之后的。”我压下心头悲痛,强撑着身体为黄焕阳兄写点纪念文字,表达我内心的哀悼和思念。

我与黄焕阳从神交到相识再到同事,算来已有40多年时间。1978年,我在公社(镇)办公室工作期间,曾多次听办公室的人说起黄焕阳是县里的文章写作高手,县里的重要文稿和领导的重要讲稿大多出自他的手笔,他平日还负责编辑县委刊物《龙门通讯》。我和他虽未见过面,但佩服之心暗自生成。1979年春节刚过,在第一个植树节之前,当地掀起了造林绿化热潮,我访问了公社林业站长,了解到公社采育场的队员们驻扎在偏远的山区农村,克服重重困难,绿化荒山。我以此内容撰写了通讯《绿化荒山战鼓擂响》寄给了《龙门通讯》,很快刊登,并被评为优秀通讯。公社办公室主任到县里开会回来告诉我:黄焕阳很关心你,问起你的情况,鼓励你多写些稿件。此后,我又连续多次给《龙门通讯》投寄稿件都被刊登出来。但直到1979年夏秋之交,我考上大学,与黄焕阳只有神交,未曾谋面。

我与黄焕阳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84年四五月间。当年龙门县大学函授招生考试在龙门中学举行。那时我已大学毕业任教一年,学校安排我和一位梁姓老师担任监考人员。按照规定,派发试卷前,我大声宣读了考试规则。这时我眼瞥台下,只见一位年约四十、穿着豆青色衬衫的中年男子正含笑望着我。我从参考人员名单中发现,此人正是神交已久的黄焕阳。此次考试,黄焕阳以优异成绩被中山大学中文系函授本科录取。

1989年7月,我被调到县委办公室,安排在县委政策研究室(后改名调查研究室)工作。那时黄焕阳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兼政研室主任。他丝毫没有领导的架子,领着我们跑遍龙门的山山水水,在各乡镇、林场、厂矿留下了足迹。我们写下大量的调研报告,为县委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为县委主办、本部门承办的《龙门调研》提供了充足的稿件,其中不少篇章为上级政研部门选用。

我终身难忘的是,我们两人携手登上南昆山,为景区编写了一本书名《凉爽南昆》的旅游手册。我们在山上住了一个星期。白天,在当地一位沈姓青年的引领下走访年老的村民,搜寻与南昆山有关的传说故事,晚上回到宿舍则伏案整理编写。一个星期下来,每人写了六七篇民间故事,黄焕阳还亲笔撰写前言,介绍南昆山景区开发的缘由和经过。手册中还夹有介绍南昆山观音菜、山茶等特产的文字,全书有好几万字。旅游手册印出来后,社会反响很好。1993年,我到广州参加大学毕业10周年同学会,很多同学见了我说,他们到南昆山旅游见到了那本手册,很有意思。可以说,这是黄焕阳同志为发展南昆山旅游事业所作的许多努力之一。

1990年四五月间,黄焕阳调到惠州日报工作,当年年底我也调来惠州,两人见面的机会很多。那时他担任报社采访部主任,工作非常忙碌。他曾笑着自我调侃说,他在报社采访部当了生产队队长,每天早晚都要给人布置采访任务,给一些新来的记者面授采访提纲和采访要点。一位与我同姓的报社领导多次在我面前称赞黄焕阳对人友善,工作有点子,有干劲,文字能力强。

也许是机缘巧合,10年后的2001年10月,我竟调到惠州日报社与黄焕阳共事。我到报社不久,党组交给我一个任务,按照市委宣传部的批复意见,组建报社驻各县区记者站,通过公开招考,招聘了5位热爱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有志青年,接着要对他们进行培训。黄焕阳担任了培训老师,以自己的经验为例,热心地教导他们遵守新闻操守,提高新闻政治敏感性,采写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新闻,做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如今这些记者大多成了报社骨干,他们采写的新闻报道,很多被评为省、市好新闻。谁曾想到,他们尊敬的黄师傅竟永远离开了他们。

2004年,黄焕阳已到退休年纪,因工作需要,报社又返聘了他5年,直到2009年他才离开繁忙的报社工作。退休后他仍闲不住,笔耕不辍,继续发挥余热。2017年6月,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组织全国各地老促会启动编纂《全国革命老区县发展史》丛书,龙门县成立了《龙门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编纂委员会,黄焕阳被邀请为顾问。经过3年1000多个日夜的奋战,该书编成付印。该书在后记中指出,黄焕阳对编写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并对稿本做了全面校阅。该书主编李振新曾写诗向黄致谢:“刻苦编书整三年,得兄力助信心坚。难忘前辈寄重托,龙门事迹入汗青。(《祝<龙门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出版,致谢黄兄》)”。此外,黄焕阳在退休期间还参与撰写和编辑了《爷爷奶奶的战斗故事》等系列革命回忆录。

我退休之后,我们在疫情前的茶会上见过几次面,我们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追求使双方成为了诗友。我们通过手机微信平台,经常写诗唱和。内容大多描写、反映社会新生活和对家乡的思念及对人生的感悟,等等。他最后给我发来的诗,是在5月24日,题目《中招》:“抗原测试两红杠,不明不白染了阳。熬过难关待时日,自寻开心写诗章。”未想到他竟然未熬过难关,此诗成了他的绝唱!此后吟诗唱和中少了一位诗友,岂不哀哉!

黄焕阳生前任惠州日报编委,他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乐于助人。报社不少记者和编辑得到过他的热心指点和帮助,他对惠州日报的发展做过许多工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呜呼,从此世间再无黄焕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