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超1.3万株古树名木“老有所依”

通过“一树一档”抢救复壮和购买保险等举措努力绘就绿美惠州新画卷

惠州日报2023年08月04日

龙门县麻榨镇中心村千年古树呈现“人树和谐共生”的绿美画面。惠州日报记者罗剑业 摄

千年古树 喜获新生

7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广元市考察了翠云廊古蜀道,在千年古柏前停下脚步,驻足凝望。

在惠州市龙门县麻榨镇中心村,也有一株超过千岁的古树。树的旁边,有一间“奇特”的自建房——原本方正的房子缺了一个大角,年逾千岁的古榕树枝干长到房子的阳台上,树冠如同一把大伞遮住了半个屋顶。屋内,主人平静地生活;屋外,古树静静扎根,努力生长。

原来,村民张先生家的宅基地就在这棵榕树边,2019年重建新房时进行了专门设计,不惜“缺一个角”,少一个房间,只为给千年古树生长腾挪位置。

这一“人树和谐共生”的画面,正是惠州保护古树名木的生动写照。

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古树资源“一张图”管理

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力度,努力保护好每一株“活化石”,让古树名木“老有所依”,努力绘就绿美惠州新画卷。经过多年努力,惠州古树名木实现了三个“全省第一”——惠州是全省第一个完成古树名木普查建档工作的地级市,也是第一个建立古树名木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全市古树资源“一张图”的地级市。

为全面摸清和掌握惠州市古树名木资源状况,切实加强全市的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自2002年起,我市前后组织开展了5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建档工作。根据最新一次调查(2022年),认定公布全市共有古树名木13106株、古树群144个,古树名木数量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如今,我市每株古树名木都有了“身份证”,用小小的挂牌“浓缩”古树的“身世”,让市民能快速了解古树名木的具体信息。除了古树名木的中文名称、学名、科属、树龄、胸径、坐标等信息,保护牌上面还附上二维码,用手机扫一扫即可显示广东省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关信息,上面文字、照片及各类信息一应俱全。

将古树名木保护融入乡村振兴战略

为更好保护古树名木,对其进行有针对性、规范化、科学化的养护管理,在已复壮濒危衰弱古树77株的基础上,我市今年再次筹集资金对新筛选的75株濒危衰弱古树进行抢救性复壮,努力做到让每一棵古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经过对每株古树进行实地勘查,调查统计每株古树的生长势现状、立地环境、病虫危害等影响生长因素,制定“一树一策”保护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为所有古树名木“上保险”,统一为全市古树名木和后备资源购买救护保险,一级、二级、三级古树每棵保额分别为10万元、5万元、2万元。

近年来,我市不断推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更加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让古树名木焕发生机。同时,我市将古树名木保护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将古树名木作为森林和旅游的重要资源,大力推进绿美古树乡村建设,让古树名木“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让古树名木与村落自然地融为一体,成为“记住乡愁”的重要符号。

一棵树·一段古

抢救复壮让千年古树重焕青春

“夏天炎热,开车偶然路过这里,看到这棵树很茂盛,一家人就下车透透气,感觉很舒服!”临近中午时分,来自博罗县石湾镇的钟叔在龙门县麻榨镇中心村千年古榕树的树荫下停车,一家三代6口人在此纳凉休憩,偶尔吹过一阵微风,让人十分惬意,“树下很舒服,有这棵树做伴,我觉得树旁这家人真有福气。”

这棵古榕树距离中心村村委会约350米,位于“后龙山”的山脚下,壮硕的树干大约需要十个成人才能完全合抱。树身上一个挂牌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上面清晰记录了它的信息:科属为桑科·榕属,树龄1015年,属大乔木。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古树的更多信息立刻展现在眼前:一级古树,估测树龄1015年,树高13米,胸围980厘米,平均冠幅30米,海拔121米……

很少有人知道,三年前它曾一度面临生命危险——榕树的一侧大树冠一度长不出绿叶,受虫害影响,整片树冠摇摇欲坠,十分危险。

2021年,该树被列入惠州市濒危古树抢救复壮名单。通过树冠整理、树干防腐、树洞修补、打孔施肥和根系复壮等系列措施,年迈衰弱的老树才逐渐恢复生命力。

如今,苍翠茂盛的千年古树在阳光映照下绿得发亮,满树好像垂挂着无数忽明忽暗的蓝宝石。整棵榕树树冠葱郁茂密,如同一把巨大的伞;树干粗壮,根枝发达,枝条交错而生,弯似虬龙,曲如长蛇,展现出盎然的生命力。

关于这棵榕树,还有一个故事。故事被刻在树下的一块石碑上,写着“鳌溪禾輋,老榕树下——王作尧开仓帐济农民遗址”,讲的就是当年东江纵队副司令员王作尧率领部队挺进麻榨鳌溪地区,在老榕树下攻破敌人粮仓,接济农民的历史故事。

“这棵树是我们小时候的‘游乐园’,大家在这里捉迷藏、钻树洞,摘果子吃,玩热了就在旁边的小池塘游泳。它就像我们的一位慈祥长者,我们对它有一种亲情的感觉。”龙门县麻榨镇中心村村民张奇峰说。如今,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一睹这棵树中的“老寿星”,祈祷家庭平安、事业兴旺,老榕树也成为驴友的热门“打卡点”之一。而村民们则将它视为“吉祥树”,祈祷风调雨顺、欢乐安康。同时,古树犹如巨伞,成为村民消暑纳凉的好地方,空闲时便到树下闲坐聊天、下象棋。

两次“为树让路”留住美丽乡愁

一树具一态,巧与造物争。一株古树,就是一个“活化石”,也是一个“绿色文物”。在惠州,有一个“路让树”的传闻,早已在市民中传为佳话。

那是一棵位于惠州老汽车客运站的细叶榕,树龄152年。新中国成立前,古榕树所在地称为佛祖坳,当时有一座庙,1973年庙被拆除,庙前的榕树保留了下来。

随着城市的发展,道路逐渐拓宽,原来生长在路边的古树变成在路中间。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建鹅岭立交桥时,因古树对交通通行的影响,对古树去留存在争议,但最终古树仍被保留了下来。

2020年8月,鹅岭立交启动改造,长在路中间的古树的去留再度成为关注热点。改造方案研究报告中显示:“鹅岭立交处的大榕树是惠州少有的古榕树,很多惠州人对它都有着深刻的记忆和感情。本渠化方案拟将鹅岭北路大榕树处道路中线往左移动1米,以保护大榕树不受立交改造的影响。”最终确定“路让树”方案,在设计中将古榕树的保护作为重中之重,施工过程也小心翼翼,特别注重对古树的保护,确保大型机械不会伤害到古树的根部。

“两次‘为树让路’,在民间早已传开。也正是在市民的共同保护下,古树得以与这座城同呼吸、共成长,与新老惠州人一同见证惠州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说,这棵古树,与惠州人文交织出水乳交融的情感,而惠州市民则在苍翠挺拔的古树下仰望自然、牵手自然,对生态保护的姿态一如既往平和、温暖又坚定。

树滋养着人,人呵护着树。近日,记者在古榕树生长所在地看到,这棵古树长势良好,而车辆在大树两侧穿梭不止,在百年古树的绿荫庇护下平安通行。

本组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游璇钰 骆国红 通讯员温慧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