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助力乡村振兴

荒地变良田 增产又增收

惠州日报2023年08月04日

芦州镇撂荒地复种水稻长势喜人。

站在龙颈村村道望去,成片的水稻长势喜人,绿油油的水稻抽出健壮的稻穗儿,在微风吹拂下掀起一波波绿浪。近年来,惠城区全力抓好农业生产,精准施策,采取措施开展撂荒耕地治理,持续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目前,已有13000余亩撂荒地被“唤醒”,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因地施策破解撂荒地复耕复种难题

龙颈村是惠城区芦州镇北部的农村。“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地,草比人高。”芦州镇党委书记罗锋能告诉记者,该镇山地较多、灌溉水渠缺水严重,村里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务农人员减少,造成不少田地撂荒。

为改变这种现象,芦州镇“两委”班子积极引导农民流转土地,用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效能。村里通过做好村民思想工作、落实耕地复耕奖励、修缮水利建设等方式进行撂荒地整治,于2022年底完成可复耕面积80余亩,由农户自行耕种,复种农作物为水稻、番薯、花生。

荒地变粮田也在汝湖镇村尾村上演。日前,村尾村45亩撂荒地复种甜玉米现场测产验收。经随机选点采摘称重,平均亩产鲜苞达1200多公斤,试验田里一片丰收。

“通过流转盘活闲置土地资源,以种植甜玉米为切入点,不仅让土地增值、农户增收,还组织开展甜玉米采摘乡村游和甜玉米加工出售,助推汝湖甜玉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村尾村党支部书记林彩玲开心地说,长势和产量都不错,可为村集体增加一笔可观的收入。

据悉,惠城各镇(街)按“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因地施策,采取鼓励村民自行复耕或村集体代耕、委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耕种或交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包等方式,破解撂荒地复耕复种难题。目前,惠城共完成撂荒地复耕复种面积13000余亩,超额完成市下达的任务。

制定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行动方案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也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积极推进耕地“非粮化”及土地撂荒问题整治,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是守护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

为此,惠城区制定了《惠城区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行动方案》,及时下达目标任务,明确工作完成时限,落实资金保障,制定监督检查和考核措施,让开展撂荒耕地治理工作更有章法。

一系列实招举措强化担当——将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纳入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建立区、镇(街)、村“三级联动”机制,定期、不定期召开工作研究推进会议;要求各镇街对每块图斑建档,每地一册,列好时间计划表,做好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台账……

一揽子惠农政策凝聚合力——搭建网络抖音直播带货平台,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破解农产品品牌弱、积压滞销和价格低等问题;大力推进撂荒地社会化托管,提升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通过加强财政支持,有效降低农业种植成本,提高土地产出效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嫩绿的番薯苗、茁壮的玉米秆、绿油油的禾苗,一片片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变成生机勃勃的致富田,是近些年惠城农村的写照。接下来,惠城将加大巡察力度,防止复耕后的耕地再次撂荒,研究防止耕地撂荒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和财政资金投入,不断完善高标准农业建后管护机制;全面排查、统计耕地用水困难和水渠毁损情况,逐步完善高标准农田灌溉用水和农田交通体系,从基础层面破解因灌溉困难、交通不便导致的耕地撂荒现象。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邓惠婷 通讯员胡晓东 邱瑜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