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局、市消委会提醒广大家长和学生

校外培训有风险 学生报班需谨慎

惠州日报2023年08月07日

为营造良好的校外培训消费环境,维护家长合法权益,减少校外培训消费纠纷事件,近日,惠州市教育局、惠州市消费者委员会发布校外培训消费提示,提醒广大家长和学生,要理性看待校外培训,理性选择培训机构,理性支付培训费用。

理性选择培训机构 签订规范服务合同

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未取得教育行政部门发放的办学许可证,或以教育咨询、文化传播、个人名义开展违规培训,这类培训既无资格资质、无质量保证,又存在极大安全隐患。为方便家长查询,教育部开通了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家长可通过“校外培训家长端”APP,选择具备资质的校外培训机构。

广大学生家长在缴纳培训费用前,要与校外培训机构签订由教育部和市场监管总局制定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1年修订版),特别要关注涉及课程、从业人员、费用的条款,明确约定退费情形、退费方式,同时索取正规发票并妥善保管。

理性支付培训费用 警惕机构虚假宣传

学生家长在支付培训费用时,不要支付超过3个月或60个课时的费用;非学科类培训一次支付不超过5000元限额的费用,避免退费纠纷和“卷钱跑路”风险。要警惕以“充值赠送”等方式诱导超时段、超限额收费。要注意缴费安全,通过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完成培训缴费,切勿通过转账或现金等方式将培训费用支付给除预收费资金监管账户以外的任何账户。值得一提的是,尚未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的校外培训机构往往没有按照政策要求开通资金监管账户,家长缴纳的培训费将存入私人账户或者不受资金监管的银行账户,存在被挪用、退费难或“卷款跑路”的风险。

一些培训机构为获得最大客源、获取最大利益,刻意夸大宣传培训效果、培训成绩、从业人员力量。建议家长和学生“三思而后行”,实地考察培训机构的办学场所、从业人员力量、经营情况、设施设备等情况后,再做决定。

2023年,市教育局、市消费者委员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校外培训“平安消费”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培训收费行为、强化校外培训预收费资金监管、加快校外培训消费纠纷化解、加强消费教育指导,切实维护学生及家长合法权益。同时,请广大学生家长“擦亮眼睛”,提高消费权利意识、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违规培训,对违规培训进行监督举报,共同营造放心、安心、舒心的校外培训消费环境。

惠州日报记者涂坚

分享到